做血常规时为什么加做C反应蛋白?

发布日期:2023-12-27      作者:杨帆       编辑:宣传统战部

秋冬季感冒发烧的人群居多,就诊后医生常开具“血常规+C反应蛋白”的抽血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来协助诊断、指导用药,那此类组合检验意义何在?拿到报告单后要如何正确解读呢?

血常规:分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指标,可判断有无感染、出血和贫血等。

一、白细胞:主要包括对抗“细菌”的中性粒细胞和杀灭“病毒”的淋巴细胞还有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白细胞降低表明抵抗力较差,易感冒,需增强免疫力;白细胞升高提示如下:

1、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抗生素无效,多为自愈性,可以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

3、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红细胞:如果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下降,可以判定为贫血。若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多则会导致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三、血小板:犹如血管破损的维修员,负责凝血止血,如果血小板减少、有出血的风险;若血小板增多、则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形成血栓的风险(如脑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是一个会出现动态变化的数值,比如说很多病毒感染数天后也可能会合并有细菌感染,此时的血常规会出现变化,感染经过治疗后好转或康复在复查结果上都会有体现。

C反应蛋白:是在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其增加幅度与细菌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感染越严重C反应蛋白的增加越大,因此该项指标可连同血常规一起分析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还可用于分析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且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不升高或轻微升高,且血常规会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三、除感染外,组织损伤、风湿病、心肌梗死或手术损伤等也会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此项指标虽然敏感度高,但无特异性,因此不能单独根据C反应蛋白一项数值来诊断疾病,必须同时联合血常规指标以及临床表现、体征来综合分析判断。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测出的指标比C-反应蛋白更为详细,而C-反应蛋白比血常规的反应更快更灵敏,两者联合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对指导临床用药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