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正值登革热高发季节,今年登革热疫情在全球多个东南亚国家爆发,我国多个地区也出现散发病例。那么登革热是什么病呢?如何传播?如何确诊?感染了以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预防登革热?以下是相关科普小知识。
登革热是什么疾病?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传播。由于会出现剧烈疼痛,故又称为“断骨热”。
登革热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目前国内没有疫苗,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疾病加重带来的危害及并发症很重要。
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人感染病毒后,一般3-14天发病,通常5-8天。
登革热在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是通过伊蚊这个媒介进行传播的,被伊蚊叮咬后部分人会发病。
感染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1、突发高热:起病急骤,体温达39°C~40°C及以上,常持续一周不退热。
2、三痛症:头痛、眼眶痛 、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3、三红症: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
4、疲劳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
5、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例如牙龈无端出血)、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有哪些?
1、检测登革热的抗原:在流行地区确诊的方法主要是检测登革的抗原,即NSE抗原检测;
2、检测登革热病毒:另一确诊方法,进行登革热病毒 RNA核酸检测;
3、检测登革热抗体:检测登革热抗体,是快速筛查登革热的手段。怀疑登革热的患者,建议检测血常规,同时检测登革的抗原,发烧超过3天的患者,则同时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
如何预防登革热?
防蚊灭蚊。
清除易滋生蚊虫的积水,保持环境卫生。
避免在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潮湿的地方长时间逗留。
被伊蚊叮咬后如何处理?确诊后如何治疗?
1、刚被咬时用冰块冷敷或轻轻拍打被咬处,再涂上清凉油等外用药;尽量避免抓挠,如果特别痒可擦涂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软膏。
2、局部起大包时,可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冻冷后敷在叮咬部位,每2~3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可适当擦涂艾洛松等激素软膏,使用超过3天不消退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3、已经红肿发炎、破溃时,皮肤抓破后有轻度感染者,可涂抹红霉素软膏或浓度为1%~2%的龙胆紫等药物,预防严重感染。化脓感染者若伴有发烧、寒战,应及时就医。
4、确诊后需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隔离时问一般为5天左右。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只能对症支持治疗、少数重症患者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七、登革热有哪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1、对于该病高热患者,排除禁忌症后可选择“对乙欧氨基酚”退热,应避免服用“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诱发或加重出血的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而危及生命。
2、登革热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后须及时向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