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10-28      作者:姜红星       编辑:刘丹

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糖尿病患者在就医的同时也必须知道一些自我管控糖尿病的知识,其中有一个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你知道吗?

什么是糖尿病的“黎明现象”“黄昏现象”?

“黎明现象”一般是指病人在清晨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患者一般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即在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从凌晨三四点开始,血糖开始逐渐上升,到早晨七八点钟升道最高峰 ,这种高血糖的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密切关系,在患者身上表现为空腹血糖高,而餐后血糖控制还可以。

“黄昏现象”是指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四五点钟,接近黄昏时分,故而称之为‘黄昏现象’。糖尿病病人中有部分人此现象出现较晚,为入睡前高血糖。一般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判断“黄昏现象”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在患者身上表现为空腹血糖控制还可以,而下午血糖高。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黄昏现象”

“黎明现象”的出现是体内的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拮抗作用,可维持血糖水平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确保机体的需要,而胰岛素是其中唯一降糖的激素。我们知道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逐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零点后分泌逐渐增加,至早晨四到六点达到最高峰,大量的升糖激素分泌需要足量胰岛素来与之拮抗再能维持机体血糖的平衡,而糖尿病病人此时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大量的胰岛素,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分血糖异常升高。另外,血糖控制不好致服药过早、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出现此现象。

“黄昏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原因一致,都是一些激素相互作用导致升糖,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拮抗升糖激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很多人都可能存在黄昏现象,但是正常人下午四五点升糖激素增加的同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也会随之增加,两者达到平衡,保证血糖在正常水平。目前临床上对“黄昏现象”没有一个规范的诊断标准,相关专家认为,午餐后高血糖与患者自身的饮食、运动等情况关系密切,而并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如果出现午餐后高血糖,大家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控制午餐摄入总量、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来调整。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的监测过程中知道自己有血糖的“黎明现象”“黄昏现象”要怎么办呢?这个专业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咨询医生来处理比较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的量和用药时间,或者调整饮食时间和量来达到平稳控制血糖的目标。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