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中“肠化”二字,可能会让很多患者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做的是胃镜,报告上却写着肠化?是医生写错了,还是标本取错了?也有一些患者会产生忧虑,担心这是否提示自己的病情在向癌症发展。
那么“肠化”为什么会出现在胃镜报告里,这真的预示着会向癌症发展吗?现在我们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肠化?
肠化是肠上皮化生的简称,指的是胃黏膜由于长期慢性炎症损伤导致正常细胞被肠型细胞替代,这是胃黏膜常见的病变之一。所以肠化并不是取错了标本或者发错了诊断,是胃黏膜一种不正常的化生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发生几率也会增长,但其通常不会引起特殊症状。
二、哪些因素会引起胃黏膜肠化生?
肠化现象往往伴随在慢性炎症之后,所以引起胃黏膜肠化的因素也往往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因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长期的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导致肠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引发肠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增加肠化的风险。
三、“肠化”与胃癌的距离有多远?
从“肠化”发展到胃癌,需经历很多阶段: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这些阶段可能要经历十年、二十年等更长的时间。因此,“肠化”并不代表一定会发展为胃癌,但长期放任不作处理,会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如果在胃镜活检病理报告中看见“肠化”,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防或者治疗。目前常见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如下:
1、去除诱因。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肠化”的常见因素之一,患者可以在胃镜的同时做幽门螺杆菌检查,若检查胃阳性,可以遵循医嘱做好相应处理。
2、注意日常饮食习惯。无需对“肠化”过度担忧,日常要健康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
3、药物处理。“肠化”分等级,患者应遵照医嘱来控制肠化生的发展,减少患癌的风险。
4、定期复查。对于已经有“肠化”、慢性胃炎等诊断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监测身体变化,有利于尽早作出处理。
“肠化生”是胃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了解肠化的定义、病因以及与胃癌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拥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遵守医嘱,大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患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