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粪便多为有形柱状或条状软便,婴儿粪便多为糊状便。
粪便性状、硬度常与进食的食物种类、消化道的功能状态有关。病理情况下,常呈现以下特征性变化:
1.溏便
特点:粥样、内容粗糙。
临床意义: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窦潴留。
2.稀汁便
特点:稀糊或稀汁样;脓样,含有膜状物;洗肉水样;红豆汤样。
临床意义:急性肠炎;伪膜性肠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出血性小肠炎。
3.米泔样便
特点:白色淘米水样,含有黏液片块,量多,脓细胞少见。
临床意义:霍乱、副霍乱。
4.黏液便
特点:黏液混于粪便中或附着在粪便表面。
临床意义:肠道炎症或受刺激、肿瘤或便秘、某些细菌性痢疾。小肠病变,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黏液附着在粪便表面。
5.脓血便
特点:脓样、脓血样、黏液血样、黏液脓血样。
临床意义: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呈稀果酱样,暗红色,有特殊的腥味,以红细胞为主。细菌性痢疾以黏液及脓细胞为主。
6.鲜血便
特点:鲜红色,滴落于排便之后或附在粪便表面。
临床意义:直肠癌、直肠息肉、肛裂或痔疮。
7.柏油样便
特点:黑色,且大便表面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临床意义:上消化道出血。
8.白陶土样便
特点:灰白色。
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或食入过量脂肪。
9.乳凝块
特点:黄白色乳凝块或蛋花样。
临床意义: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10.胨状便
特点: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
临床意义:过敏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
11.变形便
特点:球形硬便;细条、扁片状。
临床意义:便秘、老年人排便无力;肠痉挛、直肠或肛门狭窄、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