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肺癌诊断的一种方法。早在数十年前就有人利用这种方法来诊断肺癌,但由于受到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像放射学、病理学、穿刺器械等,这种检查方法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较好的开展。80年代以来,放射学技术发展了,有了CT,超声波应用在临床越来越多,病理上细胞学诊断技术大大提高,这些促使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逐渐完善,成为肺内周变型实质性病变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临床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诊断率高达90%以上,并发症很少,在2%以下。

当医生怀疑患者得了肺癌时,会建议作肺穿刺活检,获取肺部病灶的组织,来帮助确诊和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肺穿刺”这个词会让很多人感到紧张,担心穿刺很痛,还担心发生其他事件。其实,医生在操作前会做严格评估和细致的准备,只要积极配合、严格遵照医生指导,肺穿刺检查通常是很安全的。肺穿刺活检是获取肿瘤组织标本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借此实现肺癌病理诊断以及基因突变检测,从而确诊肺癌并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因此在临床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穿刺前,医生会检查凝血功能等指标,还会做增强胸部CT,以确定病灶内和病灶周围是否有大的血管。肺穿刺通常会在CT引导下进行。医生会利用CT引导,通过胸部皮肤将穿刺针刺入到病灶所在的位置,获取小的肺组织条用于病理检查,这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经皮肺穿刺”。穿刺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变位置和大小选用合适的体位,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要求,保持好相应的姿势。肺穿刺后需要观察2~4小时,同时还会复查CT扫描,以排除相关的并发症。穿刺检查属于微创性检查,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医生会做好预防和处理的各种准备,所以无需过度忧虑。

此外,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肺穿刺活检的操作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之中。目前的穿刺针均自带套管保护设计,在切取肺癌组织之后,套管会将肿瘤组织封闭在针芯内,使其没有机会跟正常组织接触。而临床所用的活检枪更是把这种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具有高效、准确和低创伤的优势。总体而言,肺穿刺造成肺癌转移是极低概率事件,大可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