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的作用及适应症

发布日期:2018-05-30      

□文/消化肿瘤科 黄静

穴位贴敷的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春秋时期,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被广泛应用,清代则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建国以来,穴位贴敷疗法不但用于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于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其他疑难病种。


作用机制

(一)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三)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

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穴位贴敷的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5)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