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秋燥”?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引发的生理现象。白露过后,天气日趋凉快,但苦于久旱不雨,气候十分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咽喉干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各种秋燥症状,而许多人最近流眼泪、大便干燥等不适,原来也都是秋燥所致。
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秋季阳气亏虚,肾脏容易虚热,造成血脉烧伤,血液流出。因此,最近流鼻血的人可能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局部出血,一般都不会流血不止。只要你够镇静,记得用棉签或者润湿的纸巾塞住鼻孔,再用湿毛巾轻敷额头,就没问题啦。
易发人群:偏瘦、好辛辣、好酒
身材苗条的人要注意了,偏瘦的人反而容易燥热。除此之外,喜欢吃麻辣火锅的朋友们也要小心了,好辛辣也容易引来燥邪。爱喝酒的朋友,这段时间最好少喝一点点,因为体内火气偏盛,很容易感染“温燥”(也就是秋燥之偏于热者,对应的有“凉燥”之说)。
肺结核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一部分慢性肠炎和肺炎患者尤其要注意防范秋燥,以防燥气入侵,使得病情加重。
防治之道:睡子午觉、多食苹果少吃橘、朝盐水晚蜜汤
防治秋燥症状,其实很简单,只要跟着养生专家的建议走,保准驱尽燥邪,阴阳合一。
运动乃生命之本,坚持锻炼必不可少。每天早上不用起得太早,七八点钟锻炼身体比较适合。中午晚上,睡好“子午觉”,不要熬夜,可以调节阴阳,使两气融合。
多吃苹果、梨子、柿子、香蕉、石榴、葡萄等清燥润肺的水果,少食偏热的橘子。多吃黄瓜、西红柿、苦瓜等果蔬菜。古人云:“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杯蜂蜜水,既能补充人体每日所需水分,又是秋季养生的饮食良方,同时还能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的是一举三得。
用药方面,太子参、西洋参、麦冬、枸杞子、百合等可以起到养明清热、滋阴降火、补气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