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迈开腿,血糖更健康

发布日期:2025-08-27      作者:何花       编辑:宣传统战部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合理的饮食不仅能稳定血糖,还能预防并发症。很多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甜的”,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全面,科学的饮食需要兼顾营养均衡与血糖控制。

首先,要把握主食的“质”与“量”。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主食,如糙米、燕麦、玉米、荞麦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慢,能使血糖缓慢上升。同时,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一般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天主食摄入量约为250-300克,重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增加,但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确定适合自己的量。

蛋白质的补充也很重要,它能帮助维持肌肉量,增强免疫力。可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瘦肉、豆制品等。比如每天吃1-2个鸡蛋、50-100克瘦肉或鱼虾,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但要注意,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具体需遵医嘱。

蔬菜是糖尿病患者的好伙伴,大多数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且升糖指数低。建议每天摄入500克以上的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油麦菜等。但要注意,像土豆、山药、红薯等根茎类蔬菜,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需要当作主食来计算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饮食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将每天的食物分成5-6餐,这样既能避免餐后血糖过高,又能防止饥饿感导致的血糖波动。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饮酒会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导致血糖不稳定,最好不饮酒。

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一味“良药”,它能帮助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但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需要讲究方法,不合理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引发危险。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糖尿病患者适合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这些运动能有效消耗体内的热量,帮助控制血糖。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运动强度要适中,如何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呢?可以通过心率来衡量,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比较合适。比如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220-60)×(60%-70%)=96-112次/分钟之间为宜。运动时感觉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能正常交谈,就是比较合适的强度。

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最好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因为饭后血糖会逐渐升高,此时运动能帮助消耗血糖,避免血糖过高。要避免空腹运动,空腹运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症状。如果早上有运动的习惯,可以先吃少量的食物,如半块面包、一杯牛奶,再进行运动。

运动频率方面,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60分钟。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要进行整理活动,如慢走、深呼吸等,帮助身体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足部溃疡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或者暂时不运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如头晕、心慌、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