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强调其严重性和紧急性,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在此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肌缺血坏死。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病史、长期精神压力大等。
症状
典型症状为胸痛,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 分钟。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牙痛、肩痛、腹痛等。
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能出现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T 波倒置等典型改变,但也存在局限性,如不典型表现易漏诊、受其他因素影响等。
心肌酶学检查: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升高,动态监测有助于诊断。
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可显示心肌运动异常、室壁变薄等,辅助诊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治疗
紧急治疗包括尽快恢复心肌供血,如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以防止血栓形成、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运动、饮食调整、心理疏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再次发作。
预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心理调节,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以下人群易患急性心肌梗死:
一、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硬化,心脏功能也有所减弱。一般40 岁以上的人群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中老年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对血管损伤的应对能力降低,容易在各种不良因素刺激下发生心肌梗死。
二、有家族病史者
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曾患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个体患病的风险会相应提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易感性。
三、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同时,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压波动容易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心肌梗死。
四、高血脂患者
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这些脂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增大和不稳定容易破裂堵塞血管,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五、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而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危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六、吸烟者
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
七、肥胖人群
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紊乱性疾病。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心脏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八、长期精神压力大者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人体会分泌过多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同时,精神压力大还会影响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