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又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称为肛痈。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脓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脓肿,常为肛腺阻塞感染(占90%左右)所致,是肛痿的前身。
肛周脓肿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1)肛周皮下间隙脓肿
多是由感染向下、向外扩散而成,此型脓肿距肛缘较近,常位于肛门两侧皮下(距肛门口2.5~3cm以内),是最常见的脓肿,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40%~45%。肛门局部红肿并持续性坠胀、胀痛,排便、活动后疼痛加剧,成脓后常有跳痛感。全身感染症状常不明显。
(2)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多是感染经外括约肌向外扩散至坐骨直肠窝形成,脓肿深而大,可为单侧或双侧,位于外括约肌的外侧(距肛门口2.5~3cm以上),约占肛周脓肿的15%~25%。主要表现为肛门外侧的巨大红肿,初起时有肛门直肠疼痛坠胀感,继而有头痛、倦怠、食欲不振进而发热恶寒等较为明显全身症状。随着炎症的加剧,可有反射性排尿困难。
(3)括约肌间脓肿
指位于肛门内外括约肌间的脓肿,约占肛周脓肿的2%~5%。患者自觉症状少,可能仅有轻度的肛门直肠的坠胀不适,当脓肿破溃时有脓液自肛门流出。
(4)肛提肌上脓肿
感染可由坐骨直肠窝脓肿向上突破肛提肌或经括约肌间平面向上扩散至肛提肌上间隙所致。由后者发展形成的肛提肌上脓肿位置较深,局部症状常不明显。此类脓肿位置偏深,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偏重,初期仅有肛门直肠的坠胀感,排便时可加重,随后出现胀痛,多伴有发热、寒战、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偶尔会出现排尿困难。
(5)直肠黏膜下脓肿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常表现为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或排尿困难,当脓肿破溃时有脓液自肛门流出。
【肛周脓肿的治疗】
本病的治疗没有太多选择,治愈的方法只有手术,且越早越好,在无条件或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抗炎表浅的脓肿可选择口服广谱抗生素,范围相对大的脓肿需联合用药。
(2)局部外用药涂。
手术治疗
(1)抽脓减压:本方法可以暂时减轻脓腔张力,缓解疼痛,适用于临时应急处理,但不能代替手术。
(2)切开排脓:属于暂时性应急处理,或是二次手术疗法的第一次手术。可排出脓液,迅速减轻症状,但不能代替根治术,一般约需3个月,待瘘管形成,内口明确,再行根治术。
(3)根治术:低位脓肿直接切开,马蹄脓肿切开加旷置,高位脓肿行挂线术,高位脓肿行双向等压引流术。
【预防与调护】
(1)少食辛辣、油炙煎炒、肥腻、酒等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和腹泻。
(2)注意肛门清洁卫生,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积极预防和治疗痢疾、肠炎、肛裂、肛窦炎、肛腺炎、肛乳头炎、直肠炎、内痔、外痔等肛门直肠疾病,以防感染形成脓肿。
(4)肛门会阴部损伤应及时处理。
(5)如有肛门坠胀、疼痛不适、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检查,早期治疗。
(6)患病后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