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结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指结直肠黏膜上所有的隆起性病变,又称大肠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炎性息肉等。
【结肠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①饮食因素:大肠息肉在不同地区,其发病率会有所不同。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提示大肠息肉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②感染因素:肠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或名息肉炎性肉芽肿。
③遗传因素:多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下一代中约有50%有患病风险。
④物理刺激:长期干硬粪便或便中异物对肠黏膜的刺激甚至损伤,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在正常死亡、脱落、增生过程中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形成息肉。
【结肠息肉一定需要切除吗?】
息肉一经发现,多应及时予以切除。
对于幼年性息肉,一般不需治疗,常会逐渐缩小而自动脱落。错构瘤性息肉恶变率较低,一般予以对症治疗,仅在严重并发症如不能控制的出血或肠梗阻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其他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大小、数目及部位等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结肠息肉会癌变吗?】
结肠息肉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
(1)肿瘤性息肉:这些息肉通常具有肿瘤性特征,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锯齿状息肉等。其中,含有较多绒毛成分的息肉往往具有更高的癌变风险。这意味着,如果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绒毛成分较多,那么它可能更容易转变为恶性肿瘤。
(2)非肿瘤性息肉:这类息肉通常不具有肿瘤性特征,包括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等。这些息肉基本上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但仍需定期观察和监测,以确保其没有发生异常变化。
【预防与调护】
(1)饮食上的调护不可忽视,不合理的饮食常加重腹泻、出血等症状。
(2)禁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3)息肉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复查,因为采用电灼、套扎等方法,不易彻底清除息肉组织,其残端极易再次增生形成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