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后,还需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23-07-24      
   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前者不容易癌变,后者癌变风险则很高。有数据显示,80%~95%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即使是炎症性息肉,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所以发现有肠息肉,无论什么性质,都应尽早切除,以免它悄无声息地变坏。我们应当在它癌变之前切除它,以绝后患。
   内镜下肠息肉的切除术是一种非外科剖腹性微创无痛性切除术,是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上的重大发展。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氩离子凝固法、内镜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术后注意事项包括:
   一、术后的休息与活动
   1、内镜治疗后应卧床3天,因为肠管仅几毫米厚度,电凝电灼切除息肉,卧床有利于粘膜创面修复,防止出血、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2、息肉治疗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在1个月内宜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提举重物、长途外出等,以预防息肉创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治疗后大小便问题:治疗后1-3天如较长时间平卧在床,要注意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要先在床边坐上片刻,无头晕不适再下地,再站立一阵,无头晕反应才去厕所,完厕后慢慢起立,站稳,无头晕再回床休息。以防发生起立性昏厥,跌倒。
   4、大便时要注意顺其自然,不要用力排便。以防擦伤息肉创面,引发出血。
   5、一旦出现便血、腹痛、发热等,要立即就诊!
   6、治疗后2周左右,宜酌情服用一些抗溃疡、止血药物。
   二、术后饮食要注意什么?
   肠息肉切除后,肠道会有小的伤口,一般需要7~14天的时间就会完全愈合,在这段时间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肠道息肉切除之后,首先要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防止对胃肠道造成负担;
   2.少吃粗纤维食物,粗纤维的食物可能在肠腔内形成干结的大便,干结的大便摩擦息肉伤口,就可能造成伤口出血及不易愈合的后果;
   3.如果喝水量比较少,大便也会比较干结,容易引起肠道息肉伤口的不愈合或出血,所以多喝水是比较重要的;
   4.辛辣的食物跟酒精都有可能会刺激到肠道息肉,引发出血。抽烟会造成肠道黏膜缺血,使肠道息肉的伤口愈合不良,甚至引起肠腔肠穿孔的严重情况。
   三、如何定期复查电子结肠镜?
   1.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 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1~2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 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
   3.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由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
   6.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发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电子结肠镜检查。
   四、高危人群如何复查?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人群:
   ①多发腺瘤;
   ②直径≥2cm;
   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高危人群治疗后3~6月内复查电子结肠镜,如为阴性,6~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作者:肖超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