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肛肠二科李帅军教授接连收治了多位相似的年轻患者。他们年龄在15到22岁之间,消瘦,皮肤偏白,正是为了升学争分夺秒的年纪,却被外院介绍来我院求医问诊。他们或是有反复的肛周肿痛,或是在当地医院手术后伤口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经李帅军教授详细询问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这些病人都不是普通的肛周脓肿或肛瘘,而是合并了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肠道炎性疾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被称为“绿色癌症”,“不死癌症”。本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青年人多发,14~24岁人群最常见,已成为我国消化道常见病。IBD起病隐匿,早期仅为间歇性腹部不适甚至无症状。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约1~3年。IBD后期可严重干扰肠功能,带来不可逆性损伤。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黏液脓血便等。长期发病会出现进行性消瘦和营养不良,如果患者未成年还会影响生长发育。IBD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某个指标,需结合症状、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患者可并发肛周脓肿、肛瘘、直肠阴道瘘等穿透性病变;也可出现溃疡、狭窄、肿瘤等非穿透性病变;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手术与否及合理术式。因此,IBD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控制非常重要。若不及时干预、科学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严重受损。
几位患者因为炎症性肠病,肠道反复的炎症以致肛周感染,或伤口难以愈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李主任认为,虽然在IBD活动期无法行肛周脓肿(肛瘘)的根治术,当合并肛周脓肿时,我们必须先将肛门周围脓肿引流通畅,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及时抑制脓肿向周围健康组织侵犯,才能更好地进行内科干预,若是等到内科干预之后再行手术,极有可能脓腔向阴道甚或是更深的组织侵犯。而针对合并肛瘘,既要缓解症状、控制感染,同时还要减少肛门功能的损伤,就要先行肛瘘松挂线术,既保证了引流通畅,又尽量使得创面小,更有利于后期愈合,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中医肛肠专科特色坐浴换药及中药全程干预等措施,患者们痛苦均得到大力缓解,满意出院。
李帅军认为,随着炎症性肠病(IBD)的高发,其并发症应得到肛肠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活动期还是非活动期,手术均应遵循“损伤最小化”原则,尽可能保护肛门周围肌肉组织,维持肛门功能。手术方式有很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不同选择。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有三种,一、脓肿引流。当IBD存在肛周脓肿时,应尽快进行手术引流,根据脓肿范围选择合适切口,必要时放置导管或者挂线以对口引流。二、挂线治疗。由于IBD肛瘘容易复发,多次的手术干预易导致肛门失禁、括约肌功能降低,松挂线即是良好选择,既能保护肛门括约肌避免失禁,又能良好引流使瘘管纤维化以缓解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三、瘘管切开术。对于处于非活动期的低位肛瘘患者来说,瘘管切开术是首选,并且这是一种具有较高愈合率和较低复发率的安全有效之法。
“绿色癌症”已经是一场马拉松的抗病过程,再遇到痛苦的肛周脓肿(肛瘘)更是一场难打的仗,只有医患合作,早诊早治,在合理的外科干预下,多学科、多方案联合才能保证患者受益最大,最终医患共赢。
作者:陆文洪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