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肛肠二科 陆文洪
大多数人对痔疮并不陌生。男性发病率非常高,有“十男九痔”之说。但实际上痔疮在孕产妇中的发生率也高达80%。因为怀孕与哺乳期,是女性生理变化非常大的阶段,腹压增大、产后便秘等多种因素可致痔疮,同时为了避免对胎儿和哺乳期婴儿造成影响,一旦发生痔疮,治疗应慎之又慎。
如何预防孕产妇发生痔疮?一旦发生,如何采用安全无副作用的措施来减轻症状呢?
一、饮食方面
孕妇日常饮食中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应多吃含粗纤维的食品,如芹菜、韭菜、苦瓜、萝卜、小白菜等。
多吃些粗粮,如玉米、地瓜、小米、全麦面粉等,这些食品除了含丰富的营养外,还能刺激肠蠕动,防止粪便在肠道内堆积。
孕妇应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和调味品。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刺激肠壁产生炎症,炎症会引起水分吸收更多,导致大便干燥。
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最好喝些淡盐水或蜂蜜水,这些都有利于软化和润滑大便,防止大便秘结发生。
二、定时排便
孕妇尤其要注意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时间 要相对固定,一般可定在某一次进餐后为好。刚刚进餐,肠蠕动较活跃,有利于推动粪便的排出。晨起排便也是不错的选择。人起床时的起立反射能刺激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大便习惯一旦形成后,不要轻易改变,到大便的时间,即使无便意也要坚持如厕,引发肠道大便反射。坚持一个星期就能形成习惯。
每次蹲厕所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假如一次排不出来,可起来休息一会儿再去。
不要在厕所里读书和看报,否则大便反射难以很快建立,反而增多腹压和肛周血流的压力,形成或加剧痔疮的发生。
假如大便干燥,大便困难时可以用些润肠通便的药物,如麻仁润肠丸,不宜用泻药,更不应用压力较大的灌肠等来通便,以免造成流产或早产。
三、 适当活动和保健
孕妇应防止长时间久坐不动,提倡合理的户外活动,如静步走、做操及打太极拳等。适量的体力活动可增强体质。促进肠蠕动,防止大便秘结。
每日早晚可做两次缩肛运动,每次30~40次,有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肛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大便和防止痔疮的发生。
每晚睡前大便后,清洗肛门,用热毛巾按压肛门,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肛门15次,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注意减轻肛门局部压力。
肛门直肠部循环障碍,会引起痔发作。孕期,尤要控制肛门直肠部压力增加。避免久坐、久站、久行,坐便时抬高双脚,放在矮凳上,缓解肛门直肠部压力,辅助排便。有便意及时去排,控制排便使便干结难解,更加重局部血管负担。
四、 如何应对
孕前,先根据自身平时痔的症状,请专科医生结合局部痔的体征,给予判断,是否要孕前手术治疗,避免已很严重的痔,在孕期频繁出血、肿痛、脱出,影响身体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孕产妇患痔疮,以保守治疗为先,一般应等到产后再行手术治疗。但在药物选择上,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含有麝香、冰片、明矾等药物,遵循以下用药基本原则:
♦ 最少有效剂量、最短有效疗程使用,尽量避免孕早期使用。
♦ 局部用药有效的,避免全身用药。
♦ 使用广泛应用于孕期哺乳期的药物,尽量避用尚难确定对胚胎、胎儿、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的。
♦ 近临产期或分娩期,要考虑药物通过胎盘的影响。
五、学会几招,自行应对痔病来袭
便后点滴鲜红色血,无排便疼痛,多内痔出血。便后凉水冲洗肛门,以迅速止血。
孕期内痔出血可使用粘膜保护剂,如太宁栓,缓解内痔出血,且促进排便通畅。
肛门口突发肿物,颜色偏紫,是血栓外痔。及时冰敷止血,待48小时后,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停止,开始热敷,每日2-3次。如伴有明显水肿,是血栓造成微循环障碍,属于炎性外痔,适当涂抹金霉素药膏缓解疼痛。
处在孕中期, 大多数痔疮膏可外用,具体需查看药物使用说明书。
便后有块物脱出,脱出物表面粉红,考虑内痔脱出。手沾取滋润膏,便后及时推回肛门。有的情况,是肛乳头脱出,表现为头端较硬,色白或带蒂肿物,也需及时推回肛门。
孕期、哺乳期发生较易嵌顿痔发生,即内痔脱出难以回纳,外痔水肿,疼痛严重。
这种情况发生时,尽早将内痔推入肛门,如果不能及时回纳内痔,已经嵌顿,就多卧床休息,热敷治疗为主。
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少量使用口服药。
如果实在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也可在孕中期及哺乳期采取手术治疗,毕竟寝食难安不利于产后的恢复。手术本身对哺乳没有影响,有影响的是手术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如抗生素和麻醉药,及恢复过程中用药,医生会选择哺乳期安全用药,后期可外用药物护理伤口,也可暂停哺乳。
提示:怀孕时发生的便血,大便失调不一定全是痔导致,要排除直肠息肉、肿瘤等引起的。有便血及肛门直肠不适,方便就医,最好请医师专科检查,确诊后给予治疗指导,更有利于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