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时节,更是“养藏”的开始,重在补肾精、藏阳气、通经络。对于我们的“司令部”——大脑和神经系统而言,立冬带来的寒气最易损伤阳气,因为寒主收引,会使气血运行不畅。今天,神经内科医生为您送上一份“护脑”指南。
一、头号警报:严防“脑中风”(脑卒中)
· 中医养生观: 冬季阳气内收,气血循环减缓,旧病易复发。养生关键在于“温通经络,益气活血”。
· 养生方法:
· 头部保暖,戴帽为佳: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最易受寒邪侵袭。一顶温暖的帽子,胜过事后进补。
· 晨起“三慢”: 睡醒后躺慢一点,坐起后坐慢一点,下床后站慢一点,让气血平稳过渡,避免骤然变动。
· 食疗建议: 日常饮食可适当加入一些性温的食物,如生姜、桂圆、核桃,有助温通血脉。多用山楂泡水,有助于活血化瘀。
· 穴位保健: 日常按揉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和涌泉穴(脚底前部凹陷处),有强壮身体、引火下行的作用。
二、不可忽视的“小毛病”:冬季头痛
· 中医养生观:多因“风寒袭络”,寒气凝滞头部经络所致。
· 养生方法:
· 驱寒暖身茶:感觉受寒后,立即喝一杯生姜红糖水,微微出汗,可驱散寒邪。
· 中药沐足: 用艾叶或生姜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泡至身体微微发热即可。此法能引头面之风寒下行,有效缓解头痛。
· 穴位按摩:头痛发作时,可用拇指按揉双侧太阳穴和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凹陷处),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
三、“邪风”入侵:警惕特发性面神经炎(面瘫)
· 中医养生观: 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
· 养生方法:
· 避风如避箭: 尤其睡眠时和骑电动车时,务必避免头面部被冷风直吹。围巾或高领衣服是保护颈部风邪入口的好工具。
· 增强正气: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这是抵御一切外邪的基础。
· 面部温和艾灸: 在医生指导下,可于疾病恢复期用艾条温和灸翳风穴(耳垂后凹陷处),有助祛风散寒。
· 面部肌肉锻炼: 经常做一做鼓腮、皱眉、抬眉、微笑等动作,有助于保持面部气血畅通。
四、情绪与睡眠:“冬季抑郁”与失眠
· 中医养生观: 冬季对应肾脏,肾主藏精。若肾精不足,则心肾不交,易致心神不宁。
· 养生方法:
· 多晒太阳: 特别是背部晒太阳,因为背部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晒背是补充阳气最天然有效的方法。
· 安神食疗:
· 桂圆红枣茶:适合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引起的失眠。
· 百合小米粥:百合清心安神,小米养胃,睡前食用有助安眠。
· 睡前搓涌泉: 每晚临睡前,用掌心来回搓揉脚底的涌泉穴,直至发热,有引火归元、交通心肾的作用,能显著改善睡眠。
· 闻香舒怀: 使用一些具有舒缓情绪的植物精油,如柑橘类或薰衣草精油,通过嗅觉调节情绪。
立冬神经养护,中医养生锦囊
1. 外御风寒: 保护头、颈、脚,这是守住阳气的第一道防线。
2. 内养气血: 适度温补,多用温性食材,少吃生冷。
3. 勤通经络: 泡脚、按摩穴位,让气血像温暖的河水一样流动起来。
4. 静养心神: 早睡晚起,多晒太阳,让情绪与冬藏之气共鸣。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在立冬这个万物收藏的季节,让我们顺应天时,运用这些温和的养生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警示,从呵护我们的神经系统开始,为身体积蓄满满的能量。本系列养生方法适用于日常保健与辅助预防,若身体出现明显疾病症状,请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