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防病保健知识

发布日期:2016-07-27      

1.预防外感。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病菌等微生物复活繁衍的季节。由于这一时期气候干燥、风多雨少的气候特点,致使人体鼻黏膜过于干燥,鼻腔内毛细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直接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疾病有:流感、哮喘、甲型肝炎、流脑等。

为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人们在春季应适当加强锻炼,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活动。体弱者注意保暖,合理膳食。并注意保持环境、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利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2.采取必要防治措施。在天气多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对一些慢性病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风湿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季不宜停药或减药,而需要强化或做必要的调整,严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家长应及时为孩子接种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不要随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有关病情,要尽早到医院妥善查治。

3.调节情绪。3~4月份是精神病,特别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故民间素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即使是老病人也极易发生。因此,应特别注意预防,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

4.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春季的养生要顺应春天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在饮食宜忌上,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之品,以养育脾脏之气。宜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大蒜、茼蒿、春笋、荸荠、甘蔗、淮山、番薯、大枣、茨实等,忌食洋葱、花椒、肉桂、茴香等,还有贝类海鲜水产品也应少吃,因为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容易引发急性肝炎等疾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