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指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近年来,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因头晕而就医的人也越来越多,眩晕是一类常见、多发的疑难病,涉及多个学科,故又被称为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疾病,与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及精神病科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其中耳鼻喉科常见的突发性耳聋也可伴随眩晕的发生。
突发性耳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可伴有眩晕、耳鸣、耳堵塞感等不适。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其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免疫学因素等有关。临床上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在发病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内耳迷路动脉为终末动脉,耳蜗的末梢循环较少,血流相对缓慢,一旦栓塞,极易造成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发生缺血缺氧症状。
临床上根据听力曲线检测结果可将其分为高频型、低频型、平坦型及全聋型。而眩晕是突聋常见的伴随症状,其发生率约为30%,这部分患者往往听力损伤较重且预后欠佳,眩晕的发生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或抑郁,而焦虑和抑郁也是突发性耳聋的不良预后因素,由此容易产生恶性循环,故需尽早进行综合的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营养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全身或局部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尽早治疗听力恢复程度也相对较好,在眩晕发作的急性期可予止眩等对症处理;同时,在精神及情绪方面给予重视和引导,并可根据病情适当进行前庭功能康复锻炼。
作者:龚美萍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