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耳毒性药物,为听力保驾护航

发布日期:2023-10-16      作者:匡创富       编辑:宣传统战部

据统计,我国约有耳聋性残疾人2780万。药物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耳毒性药物的宣传普及,正确识别耳毒性药物,促进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有100多种,导致耳毒性的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常见的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巴龙霉素、小诺霉素等。

在各种药物致聋因素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误用或滥用最易致聋,临床上最为常见,发生率高达20%~30%。这类药物导致的耳蜗损害大多不可恢复,也就是永久性耳聋。该类药物与顺铂、呋塞米或万古霉素等联用会增加耳毒性。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慎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无特殊情况,6岁以下儿童、孕妇和65岁以上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

二、非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导致耳毒性的非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包括: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菌药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糖肽类抗菌药包括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β-内酰胺类抗菌药包括氨苄西林、氯唑西林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酰胺醇类抗菌药包括氯霉素等。

其他耳毒性抗菌药包括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异烟肼、甲硝唑等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症状的报道。

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相比,非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导致的耳毒性相对轻微,多为可逆的听力损伤,及时停药可缓解或恢复,但也有部分药物可导致永久性耳聋。大环内酯类药在大剂量应用或与其他耳毒性药合用,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增加耳毒性;糖肽类药与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顺铂、环孢素、依他尼酸等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

三、解热镇痛药

常见的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保泰松等。

最常见的耳毒性表现是耳鸣、眩晕、平衡失调,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多数可逆,停药2-3日内可消失。

四、抗肿瘤药

常见的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氮芥、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博来霉素等。

其中顺铂的毒性比较大,一般不可逆。

五、袢利尿剂

常见的包括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

这类药所造成的听力损伤是双侧对称性,伴耳鸣,短期内停药耳毒性是可逆的,但在肾功能不全或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以及顺铂合用时则很容易加重耳毒性,造成永久性耳聋。而且呈剂量依赖性,用量越大,发生的危险更高,

六、局部麻醉剂

常见的包括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这类药物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表现为耳鸣和听力下降。

七、抗疟药

常见的包括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等。

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短期停药常可恢复,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八、含重金属制剂

如含铅、汞、砷、铊、镉的制剂等。

这类药物在用于治疗或误用、误接触时有耳鸣、耳聋发生,严重的可导致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九、抗霉菌药物

常见的有灰黄霉素等。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耳鸣、耳聋,停药后症状多可消失。

十、其他

其他还有一些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抗抑郁药(丙米嗪)、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治疗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病的药物(心得安、心得宁等)、消毒剂(如碘酒、洗必泰、甲醛)等。

药物的耳毒性与药物本身毒性强弱、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药物易感性、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就医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近期用药情况,警惕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有耳聋家族史的患者也应及时告知医生,并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药物性耳聋多在用药1-2周内出现,也可能在停药后数周甚至数月出现。如果用药过程中或者停药后出现耳朵胀满感、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晕、恶心、平衡失调等症状,要立刻停药,及时就医。尤其是儿童,早期的症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识别,如果孩子变得安静异常,或者出现烦躁不安、走路摇摆不稳、对声音反应迟钝等现象,均应停药就医。

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两个“3”就像人的一对耳朵,让我们一起从识别耳毒性药物做起,写好每一个“3”,为健康听力保驾护航。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