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武吕辉
近年来,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全国现有1.6亿高血压患者,90%的人对血压水平不了解,95%的人对自己的心脑血管系统健康情况不清楚,60%的人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养,每年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大城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0多岁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及心肌梗死的患者也不少,尤其是20世纪末期及其以后出生的人群,其饮食习惯,工作方式及运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为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目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动脉壁增厚、变形或硬化将导致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或机能减退,即动脉硬化。但是这只是动脉硬化的总称,实际上还包含着不同特征、不同发病原理的各种病理状态。动脉硬化在病理学角度可以分为:①粥样硬化②细小动脉硬化③Monckeberg型中膜钙化这三类。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多指粥样硬化。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后,在动脉内形成复合病变,引起动脉内腔狭、闭塞等(循环障碍),还有动脉壁变得脆弱化(瘤的形成)等病患,是动脉病变。根据动脉硬化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称之为脑(颈)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在初级阶段的时候是可逆的,但是随着病变的进展,这种改变将逐渐成为不可逆转性病变。动脉弹性下降可使收缩血压升高、舒张期血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发生在冠状动脉的斑块,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在大动脉可能会引起大动脉瘤;发生在下肢动脉可以引起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发生在颈动脉和脑血管,则会引起脑梗塞。
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医务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血管壁病变以及其发生发展所致的管腔病变才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基础。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积极干预治疗,改善愈后,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成为医学观注的热点。
1、ABI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是判断由粥样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通过同步测量四肢的血压,再由脚踝收缩压除以上臂收缩压中较高的值,得出结果。根据ABI,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狭窄、阻塞情况。对于阻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诊断和术后观察最合适。此外,通过观察左右上臂血压差,可以检测出大动脉炎症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等上肢动脉的异常情况。
2、ABI的判定标准
ABI作为诊断阻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指标被普遍使用,其判断标准是由AHA(美国心脏学会)1993年制定的: 其判断标准为:0.9为正常;ABI≤0.9,有动脉阻塞的可能性;ABI≤0.8,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极高;0.5≤ABI<0 .8,至少有一处动脉阻塞;ABI<0 .5,有多处动脉阻塞存在;ABI≥1.3,血管有疑似钙化。对静息ABI值处于临界点的并伴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可做运动负荷试验,以便进一步确诊。
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适用人群有:1)年满65周岁以上;2)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和脑卒中者;3)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运动、精神紧张或精神压力大及A型性格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4)有长期头晕不适等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5)健康体检者。
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龄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被认为是5大危险因素。并且这些危险因素几项叠加的话,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也会很明显成倍增加。许多研究发现,戒烟或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均可改善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降5毫米汞柱,可使脉搏波传导速度减慢1.3米/秒。最近,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内脏脂肪积蓄型肥胖等生活习惯疾病也显著的增加了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危险性,所以也把它们称为复合危险因素症候群。这些病患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营养过度,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很大关系。所以,预防动脉硬化需要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
总之,作为综合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PWV及ABI等检测具有无创性、简捷、时间短、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已逐渐被推广。在常规健康体检中,对血管早期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