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艾灸这口“暖”,藏着给身体的“过冬密码”

发布日期:2025-09-26      作者:陈佳佳       

一到秋天,总有人觉得浑身不得劲:早上起来手脚发凉,穿再多也暖不透;吹点风就打喷嚏,喉咙干得像冒火;晚上躺被窝里,半天捂不热被窝——其实这不是“秋乏”那么简单,是身体在提醒你:该用艾灸给阳气“加加油”了。秋天艾灸,就像给身体囤“暖能量”,不仅能缓解秋燥、防着凉,还能为冬天扛寒打下底子,好处可不止一星半点。

●艾灸锁阳

秋天艾灸能帮身体“锁住阳气”。中医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阳气从“向外散”转向“向内收”的关键时候。但现在人总爱贪凉:秋天还抱着冰奶茶喝,办公室空调开得比夏天还低,阳气还没来得及收,就被“寒气”偷偷钻了空子。这时候艾灸,比如灸一灸肚脐(神阙穴)、腰后的命门穴,就像给身体点了“小火炉”,能把散掉的阳气“拽回来”,把钻进身体的寒气“赶出去”。灸完后浑身暖洋洋的,手脚冰凉的毛病会减轻,连吹秋风时也不容易打哆嗦,这就是阳气“囤够了”的样子。

●艾灸润燥

艾灸能帮着“润燥”,还能护好呼吸道。秋天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秋燥”,喉咙干、鼻子痒、老咳嗽,有人以为是“上火”,其实是身体里的“津液”被燥气耗干了。艾灸不是“上火”的“猛药”,反而能通过温通经络,让身体里的气血顺畅起来,气血足了,津液自然能濡养喉咙、鼻子,燥气也就没那么“嚣张”了。比如灸一灸胸口的膻中穴、手腕上的列缺穴,能缓解喉咙干痒、咳嗽的症状。尤其对换季容易犯鼻炎、支气管炎的人来说,秋天艾灸就像给呼吸道“加了层保护罩”,减少被燥气、寒气折腾的几率。

●艾灸调脾胃

秋天艾灸能“调脾胃”,帮身体攒“过冬底气”。秋天是“贴秋膘”的时节,但很多人“膘没贴上”,反而把脾胃吃“堵”了:吃点肉就腹胀,大便黏马桶,明明饿却没胃口——这是因为秋天脾胃功能容易“偷懒”,再加上吃太多油腻、生冷的东西,脾胃更没力气干活。艾灸中脘穴(肚脐上方)、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就像给脾胃“按了摩”,能温养脾胃阳气,让脾胃动起来。灸完后会觉得肚子暖暖的,之前吃不下饭、腹胀的感觉会减轻,消化好了,才能把“贴秋膘”的营养吸收进去,冬天才有力气扛寒,不至于一冷就容易生病。

●艾灸防秋乏

秋天艾灸还能帮着“防秋乏”,让精神更足。很多人秋天总觉得没精神,上班坐着就犯困,下班回家倒头就睡,还总觉得累——这不是“懒”,是身体里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慢了,大脑和四肢“供能不够”。艾灸能加快气血循环,让气血尽快“输送”到全身,大脑得到滋养,困意自然会减少。比如灸一灸脚底的涌泉穴、头顶的百会穴,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让人脑子更清醒,上班、做事都更有劲儿,再也不是秋天里的“瞌睡虫”。

●艾灸小讲究

使用艾灸要注意:别在刚吃完饭后灸,也别灸完立马吹空调、喝冰水,不然“暖能量”刚补上,就被寒气“浇灭了”;每次灸的时间别太长,每个穴位10-15分钟就够,避免灸得太烫伤皮肤。选个阳光好的下午,灸完后喝杯温开水,浑身暖洋洋的,连秋天的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秋天的艾灸,不是“治病”的“急招”,而是给身体的“温柔养护”。就像秋天要给树涂防冻漆,给身体艾灸,就是提前给它备好“过冬的暖衣”。入秋后要是觉得身体发沉、怕冷、没精神,不妨试试艾灸这口“暖”,让身体攒够能量,舒舒服服迎接冬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