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老年失眠 试试“分段睡眠法”

发布日期:2025-09-26      作者:范茂智       

许多老人因凌晨点早醒、夜间频繁起夜、躺下1小时仍无法入睡等问题痛苦不堪,长期依赖助眠药物又担心副作用。其实,中医顺应昼夜节律的养生理念与现代睡眠医学结合,形成的分段睡眠法,正是解决老年失眠的温和方案。

先明病因:老年失眠的3个核心诱因

中医认为,老年人失眠多因“气血不足、阴阳失衡、神失所养”所致。

老年人睡眠障碍常见原因有三种:首先,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夜间神经兴奋度难以下降,致使入睡困难;其次,慢性病如高血压或关节炎引发夜间身体不适,造成“不适—失眠—焦虑”循环;最后,对睡眠时长的错误认知,使得部分长者因担忧睡眠不足而提前卧床,反而加剧紧张情绪。

科学实操:“分段睡眠法”5步落地指南

“分段睡眠法”并非普通的“熬夜再补觉”,而是针对老年群体睡眠时长缩短的生理特点,将一昼夜的休息划分为“主要睡眠时段与补充睡眠时段”两个部分。其关键在于“缩短醒着躺在床上的时间,从而提高实际睡眠质量”。

第一步:固定主睡眠时段,养成生物钟

建议在晚间九点半至十点间做好就寝准备,以确保在夜间十一点到凌晨四点这一关键休息时段能够安睡。传统医学强调,亥时(21-23点)三焦经值班,子时(23-1点)胆经主事,此时休息可调养肝胆、平衡阴阳。若无困意,宜合眼静养,减少接触电子屏幕的强光。

第二步:灵活安排辅助睡眠,补充精力

若在凌晨四五点左右自然醒来,不必勉强自己继续入睡。可以起床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例如在屋里慢走几步,或是花五分钟练习八段锦中的“单举手臂调理脾胃”一式。等到感觉有睡意时,再补睡20-30分钟,建议安排在上午10点之前完成。

第三步:控制卧床时间,强化“床-睡眠”关联

每日卧床不宜超过8小时,含夜晚主睡眠与日间小憩,应减少白天过多躺卧。中医有云“久卧耗气”,过度静卧易使气血阻滞,加剧失眠问题。若上床后20分钟仍清醒,可起身至暗处做些简单家务,如收拾衣物,待有睡意时再回床休息。

第四步:优化睡前习惯,营造“阴静”环境

睡前1小时停用电子产品,可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分钟,搭配按压涌泉穴,每次3分钟,以促进心肾相交。晚餐避免食用辛辣、过咸食物,可喝一小碗百合小米粥,帮助宁心安神。

第五步:动态调整节奏,避免过度干预

若连续3晚睡眠效率变高,可适当缩短卧床时间,每次减少15分钟。若出现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可临时增加10分钟辅助睡眠,避免因过度关注睡眠而产生焦虑。

中医辅助:3个简易调理方法

除分段休息外,还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方式提升睡眠质量:采用耳穴贴压,常选神门、心、肾及皮质下等穴,每日按揉三回,每回约一分钟,双耳轮换;每周艾灸百会穴两次,每次十分钟,以温和灸感为宜;每日可饮用酸枣仁茶一剂,宁心安神,辅助调理。

老年失眠问题可以改善,核心是找到适合自身生物钟的休息方式。“分时休息法”顺应长者作息特点,降低对睡眠的刻意控制,有助于恢复自然睡眠规律。若一个月后仍未好转,应尽早就医。中医睡眠专科可为您辨证调理,提供个体化方案,助您重获安稳睡眠。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