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忽高忽低控不住?胰岛素使用的这些误区要避开

发布日期:2025-10-11      作者:陆宁港       

规范的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但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有些关于胰岛素的“常识”,可能是错的,甚至有人每天都在重复这些错误行为。

误区一:打胰岛素=病情晚期?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到需要使用胰岛素就惊慌失措,认为这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晚期阶段,因此拒绝或延迟胰岛素治疗。

如果长期抱着这种错误观念,血糖持续控制不佳会加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反而真正让病情走向“晚期”。

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生理激素,并非“病重信号”。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即需终身使用,因为自身完全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极高时(如空腹血糖>11.1mmol/L)、口服药无效、妊娠期、手术感染期等情况下,都需要及时启用胰岛素。更重要的是,早期合理使用胰岛素还能帮助修复胰岛功能,部分患者后期甚至可以停药。

误区二:胰岛素会“上瘾”?

有些患者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会“上瘾”,因此对胰岛素治疗心存恐惧。

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依赖和成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胰岛素依赖是生理需求,就像身体缺乏维生素需要补充一样,而药物成瘾是病理性的心理和生理依赖。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这是因为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周)后,约40%的患者可以转回口服药物治疗。即使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也是因为身体“缺”胰岛素,而不是对胰岛素“上瘾”。

误区三:胰岛素类型和注射时间不重要?

很多患者对自己使用的胰岛素类型一知半解,注射时间也比较随意,认为只要按时打针就行了。

由于不同类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差异很大,错误的注射时间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当,甚至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不同胰岛素有着不同的最佳注射时间:速效胰岛素需在餐前5-10分钟注射,短效胰岛素需餐前20-30分钟注射,长效胰岛素通常每天固定时间注射。患者必须熟悉掌握自己所使用胰岛素的特点,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切忌随意注射。

误区四:长期在同一位置注射更方便?

为了图方便,有些患者习惯长期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胰岛素,认为这样更熟练、更安全。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形成硬结,继续在硬结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药物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延长,进而引起血糖波动加剧。

正确的做法是轮换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都可以作为注射部位,同一部位内也要有规律地轮换注射点,两次注射点间距至少2.5厘米,避免在硬结、疤痕处注射。

误区五:血糖正常就能停针?

有些患者看到血糖监测结果正常后,就自作主张停止胰岛素注射或自行减量,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打就不打。

突然停用胰岛素可能导致血糖急剧飙升,严重时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自行减量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同样存在昏迷风险。

胰岛素剂量的任何调整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需要根据连续的血糖监测结果、饮食运动情况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患者绝不能因为某次血糖正常就擅自停药或减量。

误区六:打胰岛素=可以放开吃?

有些患者认为既然使用了胰岛素,就可以不用严格控制饮食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大不了多打点胰岛素。

饮食失控会让胰岛素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吃得太多需要追加胰岛素剂量,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加重;吃得太少又可能引发低血糖风险。

即使使用胰岛素,也要坚持定时定量、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合理的饮食搭配能让胰岛素剂量更加稳定,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体重增加。

误区七:胰岛素副作用大,伤肝伤肾?

网上流传着“胰岛素伤肝伤肾”的说法,让很多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心存顾虑,担心长期使用会损害重要脏器功能。

胰岛素是人体天然分泌的激素,对肝肾的负担小,远小于长期高血糖对心血管和肾脏造成的损害。

对于胰岛素的副作用,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增加。大家要明白:高血糖对全身各个器官的损害,远远大于规范使用胰岛素可能带来的风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