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体重”到底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1-08-04      

    血液透析患者周爷爷因害怕自己体内“存水”,每次透析都要求在正常脱水量的基础上再多加200 ~ 300ml的超滤。结果是反复出现透析中低血压,想了很多招,如口服米多君、透析中推高糖、低温透析、调高钠离子浓度等均不见效。在医生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将干体重上调0.2 ~ 0.3kg后,低血压问题才得以迎刃而解。

 “干体重”概念,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甚至很多血透从业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每天我们都要跟这个概念打交道,患者上机的脱水量就是根据这个数字来确定的;说它陌生,则是大多数人对干体重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所谓干体重,一般指的是水在正常平衡条件下的体重,表明患者体内既没有水潴留,也没有脱水时的体重,自觉比较舒服,没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血压也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也就是血液透析结束时希望达到的体重。

那么,如何判断干体重呢?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还是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结果来逐步摸索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临床评值法”。这种方法不需要依赖过多的仪器或者昂贵的检查,仅仅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充分沟通即可逐步实现,但只是一个大概估计,很难量化。

相对于单纯的临床评估方法来说,下腔静脉直径测量法、同位素测定法以及血浆标志物测定法等方法可能要更为精确,更有说服力。但是,这些检测方法过于复杂,有些过于昂贵,因此不太适用于临床的实践。所以,“临床评估法”对于干体重的判断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方法,往往需要经过几次透析后才能综合推断出患者的干体重。

有的患者会把透析后体重误认为干体重,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在透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透析后的体重不一定能正好等于干体重。当透析后体重低于干体重时,病友会感到全身乏力、肌肉抽搐、恶心、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这时如果照X线片会发现心脏变小。当透析后体重高于干体重时,水分排不出去,便积聚在身体的腔隙中,出现外周组织水肿、血压高、胸腔积液、腹水、气促、心悸等症状和体征。以下评价指标可以作为透析后体重是否达到干体重的参考:

(1)自觉舒适,没有眼脸、面部及双下肢水肿。

(2)无活动后呼吸困难,无夜间胸闷而憋醒。

(3)血液透析后血压基本正常、稳定。

(4)胸部X线片示心影不大,肺野清晰,无胸水征。

(5)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大小正常。

透析后是否达到干体重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医生要及时评估、调整和确定干体重外,患者也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前应先排空大小便,保持衣鞋重量恒定,以同样的磅秤测量体重并记录,天气变化增减衣物时要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准确判断脱水量。

(2)在透析间歇期控制好体重的增长,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以不超过干体重的3% ~ 5%为原则。患者应该掌握一些控水技巧:不要吃太咸的食物,钠盐的摄入是引起口渴的主要原因,口渴难忍时可以含小冰块、嚼口香糖或者以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湿润;同时要严格控制稀饭、多汁水果、多汁蔬菜、牛奶、汤类等含水量多的食物摄人;喝水最好使用计量杯,预先测量好自己常用茶杯的水量,将一日可饮水量用固定容器装好,平均分配到一天中饮用。

干体重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患者食欲下降、肌肉减少、出现营养不良,干体重就会下降;透析后随着患者食欲改善、营养及摄入热量的增加,干体重会逐渐增加,通俗地说就是患者“长肉”了,此时患者需要与医生沟通,重新评价干体重以便及时调整脱水量。

作者:李阳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