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17岁国羽新星离世,黄金四分钟救援刻不容缓

发布日期:2024-07-16      作者:潘泳宽       编辑:刘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奋力奔跑,但一旦在这场赛跑中不慎落败,代价却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生命消逝。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应当如何调整步伐,如何在忙碌中不忘守护健康的底线?

悲剧与希望:从张志杰到埃里克森,绿茵场上的生死两重天

6月30日,印度尼西亚羽毛球赛场上空笼罩着一层难以言喻的哀伤。中国青年羽毛球队的希望之星张志杰,在激烈的比赛中突然站立不稳,随即倒地抽搐。教练虽迅速反应,却因主裁判的手势迟疑未及近身查看,而就在这生死攸关的40秒内,这位年仅17岁的羽毛球新星,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命运的魔爪,最后被确认猝死。

回望2021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赛场,丹麦足球名将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在激烈的比赛中突然倒地不起。然而,救援队几乎是在埃里克森倒地的瞬间便冲入场内,他们迅速而专业地展开了心肺复苏(CPR)与体外除颤(AED)的紧急救援行动。经过及时且有效的抢救,埃里克森的心跳当场恢复。

这两位名将截然不同的结果再次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以及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掌握急救知识、把握“抢救黄金四分钟”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定义与表现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重要器官(如大脑)严重缺血、缺氧,进而可能引发生命终止的状态,这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猝死。心脏骤停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极其危急的状况,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患者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生物学死亡。

主要表现:

1.突发意识丧失: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

2.大动脉搏动消失:包括颈动脉或股动脉等主要动脉的搏动停止。

3.呼吸停止或不正常呼吸:如呼吸停滞、叹气样呼吸等。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源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2.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或严重低钾血症,可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3.其他因素:包括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无脉性电活动等,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其次,针对于心脏骤停的救治键在于“黄金四分钟”,即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四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医疗程序,用于在心跳骤停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评估与准备

判断环境安全:在进行心肺复苏前,首先要确保环境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急救,如触电现场、火灾现场等。

判断患者意识与反应:轻轻拍打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喊,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同时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特别是颈动脉搏动,通常在喉结旁侧约2cm处用手指触摸,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如果确认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立即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如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寻求他人帮助,尽快寻找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如不能立即取得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开始心肺复苏。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应该牢记牢记C-A-B原则,即胸外按压(Compression)、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

1.胸外按压(C)

体位摆放: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地面或背部放置硬板上,解开衣领、领带等,确保按压部位无异物。

按压部位:胸外按压的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胸骨下半部。

按压手法: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交叉翘起,以掌根紧贴患者胸骨,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深度与频率:成人按压深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儿童(1岁至青春期)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小于1岁)约为4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按压质量: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每次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按压过程中应保证双手位置正确,避免按压位置偏移或按压深度不足。

2.开放气道(A)

清理口腔异物:在进行人工呼吸前,应检查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

开放气道:使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是用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向后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托颌法是将双手放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卧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3.人工呼吸(B)

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者用一手将患者的鼻孔捏紧,另一手置于患者颈后并向上托起,使头后仰,打开气道。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患者口唇,平稳吹气入肺,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使胸廓抬起。吹气毕,即松开捏鼻的手,让患者的胸廓及肺自行回缩将气排出。

按压与呼吸比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4.持续监测与评估

持续监测: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等。

评估效果:每进行5个循环(即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应重新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如果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并接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1.保持冷静: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施救者应保持冷静,按照步骤和要点进行操作。

2.避免过度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应避免过度通气,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尽早使用除颤器:如果条件允许,应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治疗,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是一项紧急而复杂的医疗程序,需要施救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要点进行,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以确保复苏效果的最大化。

如何预防心脏骤停

1.合理膳食:日常饮食应限制脂肪、胆固醇、精制糖等物质的摄入,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胆固醇和血糖在正常水平,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2.戒烟限酒:抽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戒烟是减少心脏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必要方法。同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对心脏造成损害。

3.适当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

4.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维持心脏健康。

5.定期体检:定期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体检,了解自身心脏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