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之名,源于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通过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节气。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白天开始变长,夜晚渐渐变短,所谓“冬至一阳生”,阳气自此逐渐回升,新的循环即将开启。
在传统习俗方面,冬至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地域特色鲜明。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传说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冬至食用,也寓意着招财进宝。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惯,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共享天伦之乐。此外,在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饮食调养是冬至养生的重要环节。俗语云:“冬至饺子夏至面。”饺子便是冬至饮食的典型代表,其馅料丰富多样,可根据个人体质与需求调配。羊肉胡萝卜馅饺子,羊肉性温热,能补肾壮阳、温中暖胃,在寒冷的冬至食用,可驱散体内寒邪;胡萝卜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与羊肉搭配,营养均衡且有助于消化吸收。除饺子外,冬至时节还可多食用一些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入肾,有助于滋阴补肾,增强肾脏功能。
起居作息方面,冬至应早睡晚起。冬季昼短夜长,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养阴气,使人体阴阳得以平衡。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待阳光充足之时起床活动,可吸收自然界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与背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受寒易引发头痛等不适;脚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暖可促进血液循环;背部有诸多重要穴位,暖背可预防疾病入侵。
运动锻炼在冬至亦不可或缺,但需适度。可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缓慢柔和,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八段锦则由八组动作组成,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舒展大方,锻炼全身关节与肌肉,增强体质的同时,又不会因过度运动而耗损阳气。运动时间宜选择在上午 9 至 10 点或下午 4 至 5 点,此时气温相对较高,且阳光充足,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精神调养同样不可忽视。冬至时节,万物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易使人情绪低落。此时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激。可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 D,有助于钙的吸收,同时也能改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闲暇时,可与家人朋友相聚,品茶聊天,分享生活趣事,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为内心注入正能量。
冬至养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智慧体现。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调养,为身体积蓄能量,培育阳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