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时节,天高云淡,凉风送爽。这本应是个神清气爽的季节,但不少人却发现自己整天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也变差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呢?
秋乏不是病,是身体的自然反应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乏是人体对季节变化的正常生理反应。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多,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进入秋季后,气温逐渐转凉,人体出汗减少,身体进入一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容易出现疲惫感。
同时,秋季日照时间减少,人体内分泌的褪黑素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相对减少,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感到疲倦乏力。
中医视角:天人相应,秋主收敛
中医理论对此有着更为系统的解释。"天人相应"是中医的重要观念,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四季更替息息相关。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的肺和大肠。"秋主收敛",这个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草木凋零,万物开始储备能量以备过冬。人体也同样需要顺应这个趋势,将夏季向外宣发的阳气逐渐收回体内。
如果此时人体无法适应这种转换,就会出现"秋燥"和"秋乏"的表现。肺主气,司呼吸,秋季燥邪易伤肺,导致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等;而气虚则会导致疲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
秋乏的三种中医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秋乏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肺气虚型: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容易感冒、怕风自汗。
2.脾气虚型: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面色萎黄。
3.肾气虚型:多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
顺应秋季的养生智慧
如何应对秋乏?中医强调"顺时养生",即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以下是几个实用建议:
饮食调养:滋阴润肺为上
"秋冬养阴",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
多吃白色食物:银耳、百合、梨、山药、白萝卜等都能润肺生津
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山楂、葡萄、柚子等有助收敛肺气
少吃辛辣刺激:避免辣椒、生姜、大蒜等辛散之品,防止加重秋燥
推荐食疗方:百合银耳粥、蜂蜜雪梨汤都是秋季养生佳品
起居有常: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
中午适当午休,但不宜过长,20-30分钟即可
注意保暖,尤其肚脐、后背和双脚不要受凉
运动养生:不宜过度
秋季运动宜选择平缓的项目: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较为适宜
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建议在早晨阳光出来后进行户外运动
情志调摄:保持安宁
"秋应于肺,在志为忧"。秋季人们容易产生悲秋情绪:
多与亲友交流,参加轻松愉快的活动
可以登高望远,开阔心胸
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保持心境平和
两个简单的自我按摩法
1.揉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每天用食指按摩1-2分钟,可预防感冒,缓解鼻干。
2.叩击肺经(手臂内侧前缘):用空心拳从上到下轻轻叩击,可宣通肺气。
何时需要就医?
一般情况下,秋乏是生理现象,2-3周后会逐渐适应。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咨询医生:
疲劳感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见好转
伴有明显的心慌、气短、体重下降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持续两周以上
春华秋实,四时更替本是自然规律,"秋乏"也只是身体顺应自然的一种调整。理解其中的中医智慧,顺应季节特点调整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能轻松度过"多事之秋",更能借此机会调养身心,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才是中医养生之大道。
指导专家: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