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镇痛药,助力走出癌痛煎熬

发布日期:2023-04-21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是造成癌症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痛不欲生”

有效治疗癌痛除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长生命周期。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规范用药,80%~90%病人可以缓解疼痛。而阿片类镇痛药,特别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镇痛药,因镇痛能力强,并能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安全性高,而成为有效镇痛的主力军。

使用时,了解阿片类镇痛药的这些特点,或许可以助力有效止痛。

一、中度疼痛,即可使用强阿片类镇痛药

医学上有个简单的评估方法,将癌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

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食欲和生活,基本不影响睡眠

中度

疼痛明显且持续存在,难以忍受,影响到食欲和睡眠

重度

疼痛剧烈且频发,不能忍受,没有食欲,严重影响睡眠

        还有一个数字法,把疼痛程度从低到高用数字0~10,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 :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通常,对于轻度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如止痛不充分,或疼痛程度加深,逐步升级到使用弱阿片类(如可待因、曲马多)或低剂量强阿片类药、强阿片类药物。

用于癌痛的强阿片类药,通常有吗啡、羟考酮、氢可酮、芬太尼等。

二、使用适合个人的药物和剂量

根据每个人的疼痛程度、曾经使用的止痛药物以及病情和合并疾病等不同,选用适合个人的阿片类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当然口服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是常用的基础用药。不能吞咽,口服阿片类药物出现不可耐受的恶心及呕吐、顽固性便秘等者,可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特殊情况下可选择皮下注射给药,但一般不使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为尽量减少不良反应,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药效(既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如病情恶化或疼痛加剧,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来提高止痛效果。

阿片类镇痛药物用于癌痛没有极量限制,只要止痛治疗需要,可以使用最大耐受量。

三、 按照每种药的时间间隔,规律性给药 

癌痛治疗期间,应根据所用药物及其剂型,使用合适的时间间隔按时按量给药,不痛也要使用;而不是按需用药,即什么时候感觉痛了再给药。如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间隔12小时服用1次,而不是10小时或13、14小时;芬太尼透皮贴剂应间隔72小时换用。

这样才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平稳、有效的水平,保障疼痛控制的连续性,避免承受——痛时才给药所带来的——用药后至药物起效之间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痛苦,人在反复的疼与不疼间受罪、甚至恐惧,日子就变得“煎熬”。

规律性给药还可减少耐药性和成瘾性的产生。

四、规范用药,不必担心阿片类镇痛药成瘾

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产生,与剂量的大小有关,但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药物浓度波动越大,越容易成瘾。

癌痛患者,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风险极低,而且疼痛是成瘾的有效拮抗剂。由于肿瘤的进展,疼痛加剧;同时使用时间延长,阿片类药物出现一定的耐受性,许多人药量越来越多,这是正常的。

五、 了解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科学应对

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除了便秘外,大部分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常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长期不良反应一般只有便秘,有些人可能贯穿整个用药期间。用药期间多喝水,多吃含纤维的食物,在启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预防性使用通便类药物,如番泻叶、麻仁丸、乳果糖、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多可有效缓解和减轻。

呼吸抑制一般发生在突然大剂量使用或与安眠药联合使用时。用药时逐步增加剂量,一般不会发生;用药过程中如需同时使用安眠药,注意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作者:管燕 谭蕾红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