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春为何要补气?
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初春是阳气初升的时节。
冬季,人体阳气潜藏于内,气血运行较缓,代谢降低,脏腑功能处于“低耗能”状态。 而来到春天,人们需要阳气生发、将气血从内向外调动,若体内“气”不足,则无法推动气血顺畅运行,导致疲劳、头晕、手脚无力等气虚症状。此外,初春还是流感、过敏高发季,人体的免疫系统压力骤增、代谢需求也不断增加......
所以啊,咱得补补气了!
说到“补”,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人参之类的名贵补品。但在咱们中医眼里,有一味补药完全不输人参,可补气、可生血、可抗衰老......它就是极具性价比的“补药明星”——黄芪。
二、千年传承的“补气之王”
黄芪,是豆科黄芪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部分为干燥的根部,切片后呈淡黄色,质地绵软,带有独特的豆腥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耆,长也”,因黄芪为补气之长,故得此名。在中国,黄芪主产于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其中以山西“浑源黄芪”最为道地,自古被列为贡品。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誉为“补气第一药”,其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黄芪的记载,主要用于治疗疽病,即现代所称的疮肿性疾病。到了汉代,《神农本草经》进一步确认了黄芪的功效,描述它主要可以治愈痈疽、久败疮、大风癞疾等病症,并具有补虚、利阴气的功效。
三、黄芪的药用价值
1.补气益气
黄芪能补全身之气,尤其擅长补充肌表之气,适用于脾气虚引起的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2.固表防病
黄芪能够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止汗,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卫气不固、表虚自汗等症状。其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反复感冒。
3.利尿消肿
黄芪能补脾益气治本,也能利尿消肿治标,适用于气虚水肿的常用药物,辅助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
4.托疮排脓
黄芪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可以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促进疮口愈合,加速术后恢复。常用于治疗痤疮、痈疖等。
5.增强免疫功能
黄芪能够显著增加血中白细胞的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6.护肝强心
黄芪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预防肝损伤并提高慢性肝炎病人的病毒清除能力。此外黄芪能使心脏收缩的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
7.美容作用
黄芪是一种温热中药,有抗衰老的功能,还有美容生肌之功效,对过敏、痤疮、红血丝都有疗效。国际市场上,黄芪提取物已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如抗衰精华),成为“中国草本”走向世界的代表之一。
四、黄芪的日常妙用
1.药膳养生:
黄芪炖鸡
材料:黄芪30克,党参30克(或人参10克),三黄鸡半只,大枣10枚,枸杞6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黄芪、党参(或人参)洗净,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三黄鸡切块,大枣去核,洗净,粳米洗净,入锅同煮成粥。
功效:益气养血,适合日常保健食用,特别是气虚体弱、容易出汗、免疫力下降者。
黄芪当归羊肉汤
材料:黄芪5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小母鸡半只,姜片适量,羊肉2斤,料酒适量,葱白少许,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小母鸡切块,焯水后与黄芪、当归、生地、姜片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炖45-60分钟。
功效:补血活血、增强体质,适合日常保健食用,特别是放化疗后血象下降、面色苍白、疲倦乏力者。
2.药饮补气:
黄芪建中汤
材料:黄芪9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个(掰开)
做法:煎汤取汁,再放入饴糖,小火加热溶化后,每日分2次温服。
功效:具有温中补虚的作用,临床上用于补益身体诸多虚损,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汗多、肢体酸软;或腹痛、喜温喜按、胃口差;或心慌、心烦、活动后加重、面色没有光泽,舌淡苔白,脉细弱。
当归补血汤
材料:黄芪30克,当归、红枣各10克
做法:将黄芪、当归、红枣洗净,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取汁;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合并药汁。在每日的清晨饮上一碗即可。
功效:气血双补,改善贫血,可用于气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昏目眩、疮疡及不收口、关节疼痛等症的辅助食疗。
黄芪苹果水
材料:1个苹果、黄芪5克、冰糖适量,红枣4颗,枸杞适量,麦冬5克
做法:将黄芪枸杞稍微清洗干净;将苹果去皮、红枣去核,苹果切成一片片备用;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入600毫升的清水煮20分钟即可;加入适量冰糖。
功效: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补气养血,润肺止咳,美容养颜。
3.外用调理:
黄芪泡脚方(驱寒通络)
材料:黄芪30克、艾叶10克、花椒5克。
用法:煎煮后兑温水泡脚15分钟,每周3次。
功效:改善手脚冰凉,促进血液循环。
五、使用黄芪的注意事项
1.适合人群:
黄芪适用于气虚体质的人群,特别是脾肺气虚的情况,如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或容易反复感冒。
2.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不宜使用黄芪,因为黄芪性温,可能会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失眠等。此外,感冒、发热期间不宜使用黄芪,因为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用量建议:
煎服常规剂量10–30克,过量可能导致腹胀、头晕。
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实验室,黄芪的补气功效跨越千年仍被验证。它不仅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载体,更是天然药物研究的宝库。无论是增强免疫、延缓衰老,还是辅助治疗慢性疾病,黄芪都展现出独特价值。
而初春用黄芪,既是借其“补气升阳”之力助人体顺应自然生发,又以“固表利湿”之功防春病侵袭。通过食补与外调结合,可温和改善气虚体质,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
提醒:春季养生需“补而不滞”,建议搭配适量运动(如八段锦、散步)促进气血运行,让黄芪补气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