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重用药:如何避开 “雷区”?

发布日期:2025-11-11      作者:廖小娟       

老年人常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即 “多重用药”)。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率高达70.8%,每日平均服用药物数量达8.6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9%,使得只占人口总数12%的老年患者,其总体药费却占全人口药费总支出的30%以上。如何科学管理用药、规避风险?这份指南带您精准避风险、守安全。

什么是多重用药?

多重用药:同一名患者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或过多数量的药物。通常将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定义为多重用药,使用10种及以上药物即定义为过度多重用药。

适当多重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其用药指征明确且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适当多重用药:使用的药物超出了患者的临床指征范围,包括非治疗必需的药物、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以及重复用药。

多重用药有哪些雷区?

1.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药物蓄积风险高,合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率越高。

2.药物相互 “拉仇恨”

部分药物联用会干扰吸收、代谢、消除,比如抗凝药华法林与抗菌药利福平同服,会显著减弱抗凝效果,增加栓塞风险;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与克拉霉素同服,会加重肝损伤和肌肉疼痛。

3.用药依从性差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疾病或自然衰老,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长期服药和多重用药,再加上缺乏合理的用药知识等因素,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能正确遵循医嘱并坚持正确用药,极易出现用药不当和依从性差等问题。

老年朋友避 “雷” 实操:四步走筑牢安全防线

1. 建立用药清单

记录所有的用药,包括处方药(如降压药)、非处方药(如感冒药、胃药)、保健品(如鱼油、蛋白粉),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服药原因。就诊时随身携带清单,主动出示给医生或药师,避免重复开药。

2.“一站式”沟通

优先选择固定的医生,就诊时主动问清:“新开药和我正在吃的药有冲突吗?”“能不能减少服药种类?”

3.守“减法原则”

不自行“加药”:比如因失眠自行加用安眠药,可能与降压药、降糖药产生嗜睡叠加效应,增加跌倒风险;关节痛时自行加用布洛芬,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尤其合并胃病者)。

保健品“少而精”:建议不要同时服用三种及以上的保健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定期“瘦身”:每 3-6 个月请医生或药师评估用药清单,对可停、可减或有替代方案的药物及时调整(门诊西药房的药学门诊窗口可为您提供服务)。

4.盯“身体信号”

记牢“危险信号”:服药后若出现头晕、心慌、视物模糊、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尿量异常、便秘或腹泻加重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近期用药情况。

定期“体检护航”:服用他汀类(降脂)、非甾体抗炎药(止痛)等肝肾功能损伤风险较高的药物时,每 3-6 个月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服用抗凝药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及早干预。

临床药师特别提醒

1.中西药联用“别任性”

丹参、三七等活血类中药制剂与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栓药联用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2.“小剂量起始”是关键

老年人用药建议遵循 “小剂量起始” 原则,初始剂量通常为普通成人剂量的 1/2-2/3,再根据疗效和身体反应逐步调整至合适剂量,比如降压药初始从半片开始服用,观察血压变化后再调整。

3.服药时间“讲技巧”

肠溶片(如阿司匹林)空腹服更易吸收,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餐前服效果好,他汀类药物睡前服降脂效果更佳;中、西药间隔 1-2 小时服用,减少相互影响。

总之,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的核心是 “清单在手、精准沟通、精简用药、密切监测”。有任何用药疑问,及时咨询临床药师或主治医生,切勿凭经验自行调整用药,让每一次服药都更安心。

参考文献:

1.沈杰,高宁舟,郑松柏,等. 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3):269-278.

2.谷景亮. 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行为及依从性研究[D]. 山东大学,2019.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