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发育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发育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其语言发育没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水平。
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前期语言(0-1岁)
0~1岁是以手势、声音表达为主。
0~4个月啼哭期:开始沟通行为。
2~7个月咕咕期:口腔后部的声音:类似于母音,唇舌等口部构造做出类似说话的动作。
8个月~1岁半:牙牙学语期、声音游戏期:孩子会开始说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逐渐开始语音组型。如果孩子一开始会牙牙学语,但后来却愈来愈少发声,有可能是早期听力障碍征兆,要特别留意。
8个月开始:仿说、鹦鹉学话期:孩子能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例如:球球。
语言期(1-7岁)
1岁以后,孩子会的词汇量变多,而且逐渐发展出短语和句子。
10~18个月:单词期:开始会说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此时也能明白50~75个字;大约会说10个单字。
18~24个月:双词短语期,开始有文法结构:大约18个月时,会出现大量词汇(语言爆炸期),也会有愈来愈多表达性词汇。
大约可以说出30~50个词汇,其中大多是名词,又以生活中常接触的较多,例如:「球球」。
2~3岁:出现简单的句子;也可以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或「要、不要」等问题,并且了解否定句。
3~4岁:开始使用连接词,出现复杂句,亦能说出否定句和问句。
4岁:可理解包含2~3个指令的复杂语句;孩子也常会问大人问题,例如「为什么、什么时候」等;了解的词汇量大约高达1,500个;孩子会说的语句长度包含4~5个词汇。
5岁:开始学会较简单但抽象的概念;孩子说出来的语句长度包含5~6个词汇,并且也能理解不同种类的相反词;了解的词汇量已大于2,300个。
6岁:对于复杂句子的结构已成熟,也会使用更多抽象的概念。孩子也会了解语句中顺序和时态上的变化,并且可以书写。
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
1、听觉障碍:
语言信息的接受(理解)和信息发出(表达)等会受其影响,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2、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对语言交流对象的存在及语言刺激本身的关心不够,使其语言发育受到影响。并且在语言症状方面,有反响语(模仿语言)及与场合不符的自言自语,人称代词的混乱使用,没有抑扬顿挫的单调讲话方式等。
3、智力发育迟缓:
孩子对言语的接受与表达能力均较实际年龄迟缓。模仿语言等症状在精神发育迟缓中也可见到。
4、受语言学习限定的特异性障碍。
5、构音器官的异常。
6、语言环境的脱离。
例如:父母忽略孩子或家暴、或相反地过度保护孩子、婴儿期亲子互动关系不佳、缺乏语言学习机会和学习动机等。
7、先天性颜面缺陷,例如:唇颚裂
8、辅食过于精细,长期食用过于软烂的食物
不少大人总担心孩子吃的食物太硬,不利于消化和吸收,把辅食做得很精细。但这样宝宝的咀嚼功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口腔肌肉的发育,进而影响到语言发育,出现说话晚、发音不准的问题。
中医如何诊治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落后,中医属于“五迟”之“语迟”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把病因责之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病机为阴阳不和或不足,致使心神语塞,神志不明。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肾生骨髓;而心藏神,开窍于舌;因此,智力、语言发育障碍主要与心、肾、脑关系密切。
1、头面部推拿法
儿童语言发育落后的特色中医治疗采取头面部推拿法:按揉太阳、百会、四神聪、地仓、颊车、承浆、廉泉、哑门。按揉时间约5-10 min。
2、针灸
针灸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头部与全身的特定穴道,激发经络气血,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
头皮针
目的与作用:大脑语言区在头皮的投影正是头针疗法定穴的主要依据之一。头针可以使对应脑区的血流灌注增加,有利于局部组织的血氧和营养供应,从而改善脑功能,进而促进患儿的认知社会交往等的改善和患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3、耳穴疗法
《灵枢·经脉》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通过耳穴刺激达到益肝肾、调神志的作用。2岁以上的语言发育迟缓者或1岁以上语言/言语障碍者即可使用。
4、中药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肾生骨髓;而心藏神,开窍于舌;因此,智力、语言发育障碍主要与心、肾、脑关系密切。
中医药物治疗的核心在于“开启心智、唤醒脑力”以及“增强正气、调养脾胃”。
5、中药药浴
将儿童置于由中药熬制的药液中浸泡,药浴疗法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透过皮肤被吸收,以此实现治疗的效果。
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而言,药浴能够帮助他们放松全身的肌肉组织,并优化末梢血液循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言中枢功能的提升。
6、艾炙
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燃烧艾叶,产生热量和药效,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中,艾炙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活血化瘀,促进脑部神经元的活跃,从而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