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其实还有一种普遍的冷,不管寒冬还是酷暑,睡上手术台的人几乎都问过:手术室为什么这么冷?
根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中的明确要求,洁净手术室温度的标准为21℃~25℃。不仅对温度有要求,湿度也是要求的重点。其中,对湿度的要求为30%~60%。也就是说,从手术室建设标准上,已经对温度和湿度有明确说明。
设定这样的温度要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不仅能确保手术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可以避免手术台上的医护人员在长时间高强度手术过程中出汗增加污染风险。
明明是比较适宜的条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还觉得冷呢?
除了环境因素,比如手术室走廊等半开放区域空调效果可能不佳的情况外,手术患者感觉冷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术前冷:
心理因素
身穿轻薄病人服的患者进入陌生的手术室,听到监护仪滴滴的声音,看到刺眼的无影灯,敲得叮当响的手术器械声,往往会变得紧张、恐惧,手脚冰凉,瑟瑟发抖,此时躯体感觉会异常敏感。
供能不足
另外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能量消耗加剧,然而绝大多数进入手术室的患者术前都有禁食水,在能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感到冷是比较普遍的。
术后冷:
手术因素
手术暴露和消毒区域面积大,手术时间长,手术时打开部分体腔增加散热面积,部分手术术中大量冲洗或大量输血、输液等都会导致术中体温下降。
麻醉因素
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麻醉药物会暂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了正常的体温调节反应,在手术丢失较多热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降低。
生理因素
特定人群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如老年人、新生儿及婴幼儿。
为了避免患者清醒时感到寒冷,手术室护士通常会用棉被把患者包裹严实,从病房接入手术间;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们,会提前准备好新生儿抢救车,开启加温模式。
对于全麻患者,如果术中术后出现低体温更是有极大的危害。如,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凝血功能以及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等。
那么当你“被麻倒后”谁知道你冷不冷呢?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监护仪上的连续体温监测、间断手动测体温,根据实时的体温来进行调整保暖措施。有时,麻醉医生也可以不借助机器知道病人发生了低体温。比如,当病人的面色由红润转为白皙的时候。如果排除了失血或者麻醉深度的影响,就可以考虑体温降低。
此时,护士及麻醉师会调整室温、增加覆盖物以及输入加温液体等措施来保证患者术中体温稳定。
手术结束后,护士会整理好病人衣裤,盖好棉被,护送回病房或复苏室。根据术中体温的监测,有必要时,术后还会在复苏室用暖风机帮助患者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