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息肉的重要手段,而及时处理息肉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将详细介绍肠镜息肉的常见治疗方法,帮助您了解科学应对策略,守护肠道健康。
一、什么是肠镜息肉?
肠镜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起的异常增生组织,通常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根据病理类型,息肉可分为: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需积极处理。
炎性息肉:多与肠道炎症相关,癌变率低。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通常无需特殊治疗。
大部分息肉无症状,少数可能引起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
二、为什么需要治疗肠镜息肉?
1.预防癌变: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前身,切除可降低90%的患癌风险。
2.缓解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出血或肠梗阻。
3.明确诊断:切除后病理检查可确认息肉性质,指导后续随访。
三、肠镜息肉的常见治疗方法
1. 内镜下微创切除
这是治疗肠镜息肉的首选方法,操作便捷、恢复快,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活检钳除术:适用于1-3毫米的小息肉,直接用活检钳夹除。
冷圈套切除术(CSP):用金属圈套器切除4-10毫米的息肉,无需电凝,出血风险低。
热圈套切除术(HSP):通过高频电流切除较大息肉(>10毫米),同时止血。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用于扁平或广基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抬举息肉后切除。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针对早期癌变或巨大息肉(>2厘米),可完整剥离病灶。
2. 手术治疗
若息肉过大、位置特殊(如回盲部)或怀疑癌变,可能需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部分肠段。
3. 预防
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红肉摄入,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四、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1.术后观察:
留观1-2小时,确认无出血、腹痛等并发症。 较大息肉切除后,需禁食24-48小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2.并发症预防:
出血:术后1-3天可能出现少量便血,若持续加重需就医。
穿孔:罕见但严重,表现为剧烈腹痛、发热,需立即处理。
3.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剧烈运动、提重物1周,以防创面撕裂。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减少肠道刺激。
4.定期随访:
低风险息肉(小型增生性):5-10年复查肠镜。
高风险息肉(腺瘤性、多发息肉):1-3年复查。
五、常见问题解答
Q1:切除息肉会痛吗?
内镜治疗通常在无痛麻醉下进行,患者仅有轻微腹胀感,术后无显著疼痛。
Q2:息肉切除后还会复发吗?
可能复发,尤其是存在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不良生活习惯者,需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