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一、一般不会癌变的息肉
1.淋巴性息肉2.炎症性息肉3.增生性息肉4.幼年性息肉
对于这几种“非肿瘤性息肉”来说,可以定期进行观察(不同大小、性质的息肉,复查间隔时间不同),不需要特殊的处理。
但并不意味着“不处理”,如果发现息肉较大,或者导致便血、便秘、腹痛等不适症状,还是应该及时手术切除,然后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另外,又有报道称,体积较大的肺肿瘤性息肉,也有腺瘤化的可能。
二、会癌变的肠息肉
此类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构成腺瘤,是大肠息肉中最为常见的。其总患病率30%-50%,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达30%,70岁达50%-65%。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由于有较高的癌变几率,因此又称为肿瘤性息肉。主要以下4种类型:
1、管状腺瘤
2、绒毛状腺瘤
3、管状绒毛状腺瘤,也即混合型腺瘤
4、锯齿状腺瘤
三、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
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这也和良性腺瘤生长很慢相符合。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有些人只需要3-5年,平均在10年。不同种类的腺瘤有不同的癌变几率,与其大小、数目有关,也与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相关。研究表明,当腺瘤性肠息肉长到1~2厘米,癌变概率为5%,而长到2厘米以上,癌变概率就增长到约25%~50%。
1、管状腺瘤
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相对较少发生癌变,癌变率约为1%~5%。
2、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约为30%~70%。
占腺瘤性息肉的5%~10%,瘤组织75%以上由绒毛组成,表面呈绒毛状、色略苍白,可有黏液或糜烂,大部分表现为广基、无蒂,或者亚蒂,直径多数在2~3cm左右,甚至更大,质软,触之易出血。
3、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的高低与绒毛含量关系密切。
占腺瘤性息肉的10%左右,管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所占比例均超过20%,多有粗蒂,大小不一,表面呈结节状或绒毛状,质软。
4、锯齿状腺瘤: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约为10%。是一种同时具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征的息肉,息肉特点表现为锯齿状外观,呈肿瘤样生长,大小分布情况类似腺瘤性息肉,无蒂、亚蒂或者有蒂。主要有两个类型:广基型(SSL)和传统腺瘤(TSA)。
作者:卢伟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