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强降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在暴雨过后,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一、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它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 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其它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二、皮肤性疾病
逃生、救援,让不少人在洪灾期间饱受洪水浸渍,时间一长则发生浸泡部分皮肤糜烂,严重者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最常见的部位为手指、脚趾间的部位。长期泡在污浊的水中,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出现湿疹,具体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长期得不到治疗或处理不当的患者则可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
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如何做好疾病防控?
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做好科学防控。
衣,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衣物霉变,被水浸泡过的被褥衣物等,要清洗干净后,再暴晒干透后方可使用,下雨天外出可穿长衣长裤和套靴,裸露的皮肤尽量不接触洪水或污水。
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不吃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生吃水产品。生吃瓜果蔬菜时一定要用洁净水洗干净,少吃或不吃凉拌食品。最好不吃剩饭剩菜,如果吃必须彻底加热后再吃。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住,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及时清除过水后存留的淤泥和生活垃圾,做好粪便和垃圾的处理和消杀,对被水淹过的房屋和家具,可以采用适量浓度的84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消毒,并采取相应的防蚊防蝇和防鼠害措施。
行,暴雨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涉水前在双腿和手臂涂上防水油膏,如在涉水后,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本来就有足藓或其它皮肤病的患者,不能凭经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