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片里的“隐形杀手”:华支睾吸虫

发布日期:2025-04-15      作者:陈思思       编辑:陈安妮

来自永州的胡先生,因腹痛来我院就诊,完善了胃肠镜检查,肠镜提示结肠多发糜烂,病检未提示炎症性肠病相关表现,第一次大便检查没发现特殊情况,再次大便检查时,检验科的医生给管床医生打来电话,大便里面有肝吸虫的虫卵,再追问病人既往生活和饮食习惯,胡先生告知,他们当地有吃生鱼片的习惯,于是患者腹痛的原因便浮出水面,是由于肝吸虫病导致。

令人惊讶的是,胡先生告知,当地有很多让感染了肝吸虫病,治疗肝吸虫的药物——吡喹酮还非常紧张,在当地血防医院买药还需要预约排队等候。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以下肝吸虫:

我院检验科供图(胡先生标本内看到的虫卵)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肝吸虫主要通过食用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传播,一旦囊蚴进入人体,便会在肠道内孵化成幼虫,然后经血管系统进入肝脏,最终定居在胆管内。

一、藏在鱼生里的“寄生虫刺客”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宛如一场精心策划的生物入侵。我国广东、广西等地的居民常在鱼塘上架设厕所,人粪直接入水,是一个重要传播环节,虫卵会随感染者粪便排入水体,被淡水螺类吞食后发育成尾蚴,这些尾蚴又会钻进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肌肉形成囊蚴。当人们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片时,这些直径仅0.13毫米的“刺客”便顺势进入人体。它们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幼虫沿胆总管逆流,最终在肝胆管定居,它们用吸盘牢牢吸附胆管壁,以胆管黏膜为食,每日可产卵上千枚。这种隐秘的寄生寿命可达20-30年。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嗜食鱼生地区感染率高达4.7%-24.7%。

二、小心!“它们”是沉默的器官破坏者

感染初期,发热、腹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随着时间推移,虫体在胆管内长期寄生,机械刺激引发胆管炎,代谢产物导致胆管纤维化,重度感染者的肝胆管甚至会被成千上万的虫体堵塞。当感染虫数达千余条以上,或长期反复严重感染时由于肝胆管内虫体阻塞、胆管壁及其周围纤维组织高度增生,可使胆液排泄阻滞。在胆道阻塞和胆管炎的基础上,偶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变。更可怕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华支睾吸虫列为1类致癌物,感染者患胆管癌的风险增加4.5倍。而且值得警惕的是,约34%的感染者毫无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肝硬化甚至肝癌。

三、防治结合的破局之道

确诊肝吸虫病需多管齐下:粪便查虫卵是金标准,但需多次送检;ELISA检测IgG4抗体灵敏度达95%;超声检查可见胆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特效药吡喹酮可杀灭成虫,可是纤维化的胆管病变是难以逆转的。

想要预防肝吸虫病,关键在于改变饮食习惯:

1.淡水鱼虾一定要彻底加热到中心温度90°C以上;

2.生熟刀具、砧板必须严格分开;

3.别再轻信白酒、芥末能“消毒”生鱼片的说法;

4.流行区居民最好每2年筛查一次寄生虫卵。

生鱼片的美味固然诱人,但和健康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改变延续千年的饮食传统或许不容易,但为了不让肝胆系统遭受永久损伤,选择熟食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做法。让我们一起为健康把好饮食关,远离肝吸虫病的威胁。


指导专家:熊兰 祁双林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