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多讲究

发布日期:2018-11-23      

□文/黄静

冬季的开始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季饮食

食宜多样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 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冬季运动

(锻炼能增强大脑皮质兴奋性,有利于灵敏、准确的调节体温,增强自身的抗寒能力。建议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如慢跑、汽车、太极拳、气功等。

(二)不建议早起锻炼:在冬天,冷高压影响下的早晨,往往会有企稳递增的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因此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散,从大气污染的角度讲早锻炼是不适宜的,所以剔除早卧晚起等待日光。


冬季养生保健篇

1.冷水洗脸多通风

“立冬”后,不妨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烫脚,对健康更为有益。

温水刷牙的好处,在于护牙洁齿,减少疾病。一些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研显示,刷牙的水温在35℃--36℃最为适宜,水温过热或过冷都会刺激牙齿和牙龈。

建议每天开窗2~4次,给室内输送新鲜空气,让身体更加健康。

2.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保暖

冬天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转冷有关。因此,心脏病患者到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保暖可以防止血管受冷收缩,心脏负担加重。

温馨提示: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用冷水洗脸,避免刺激而诱发心绞痛;洗衣、洗菜时,不要长时间地把手泡在冷水里,尽量使用温水。

3.御寒保健多吃“黑”

养生专家认为,食补是冬季养生的好方法,其好处是既经济实惠又安全可靠。比如黑色食品就是上佳选择: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可以补养肾气、抵抗寒冷。

润肺生津的食物是一定要吃的,自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就是说萝卜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能润燥生津、清凉解毒。


冬季养生药补篇

一般认为,冬月三九天是进补的最佳时候,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的观点确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

气虚补法(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动则气喘、体倦、  懒言、常自汗出、面色晄白、舌淡白、脉虚弱无力。)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可大补元气,具有益气固脱之功效,防御疾病,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怀参:是山药的别名,性平、味甘,功能长志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过早发生动脉硬化。

茯苓:性平、味甘淡,近代研究证明,茯苓的有效成分90%以上为茯苓多糖,其不仅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常食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血虚补法(所谓血虚,即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不足,不能发挥濡养人体的作用,表现为不耐劳作、面色无华、苍白、且易健忘、失眠、舌淡、脉细。)

龙眼肉:性温、味甘,其功能补心脾,益气血,若能每日早晚服用一、二碗,可用“养心益智,通神明,安五脏,其效甚大。具有养血、补气、益精等功效。

何首乌: 性温、味甘,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本品具有补益精血、补益肝肾的作用。据报道,何首乌能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阴虚补法(所谓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阴精皆不足,是血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体征是:形体消瘦,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多喜冷饮、脉细数。)

枸杞子:性平。味甘,近代研究,枸杞子具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防止脂肪肝、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桑椹:性寒、味苦,可补益肝肾,有滋阴养血之功。近代临床常用于贫血、神经衰弱、糖尿病及阴虚型高血压。

黄精性平、味甘,具有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之作用。近代研究证明,黄精具有降压作用,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脏脂肪浸润也有一定效果,故常吃黄精,对肺气虚患者有益。

阳虚补法(此系气虚者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征是畏寒、肢冷、倦怠,舌淡胖、脉沉乏力,这种体质也即是人们所常说的“火力不足”,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

杜仲:性温、味甘,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科   学研究证实,杜仲含有杜仲酸,为异戊已烯的聚合体,还含有树脂,动物实验证明,杜仲有镇静和降血压作用。

鹿茸: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作能力,改善饮食和睡眠。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药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