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始建于1934年(民国23年)5月,原名湘省国医院,原址在长沙市南门外沙河街。湘省国医院属省办中医医院。1931年(民国20年),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批准拨银圆1万元,作为建院基金,抵押唐承斋所管长沙市南门外沙河街56号大厦一栋,经过整修为医院院址。同时制订了《湘省国医院组织法》《湘省国医院院务委员会章程》及办事细则等。1934年5月医院正式成立,由余华龛任院长。当时湘省国医院应诊医师有:王纾青、罗振湘(总院医务主任)、赖良薄(分诊所医务主任)、黎羹尧、陈子康、刘益生、刘谷人、饶慎卿、张晋轩、陈卓之、柳赠春、徐雄亮和药剂师张玉堂等。
开办伊始,入不敷出,同年6月,当时的省政府省务会议决定,由省财厅按月津贴600元银圆。1935年5月,余华龛离职,王纾青继任院长。随之,王纾青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以挂号金为工资,其他收入留作医院积累。因院址偏僻,在中山东路增设分诊所,方便病人就诊。当时,全院工作人员39人,另有护训班学员80人。分设内科、外科、喉科、眼科、幼儿科、产科、针灸科、正骨科、皮肤科、花柳科、戒烟科、痘麻科。开设病床160张。1935年全年门诊25813人次,住院1267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冠侵占岳阳,国民党政府张徨失措。1938年11月12日,放火烧毁长沙城,即后来举世周知的“文夕大火”,医院随此被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省中医师公会柳赠春、吴幼仙、谭日强、沈更生等常务理事,倡议筹备复兴湘省国医院,并决定改名为湖南国医院。1946年12月报经当时的湖南省卫生处同意,正式成立湖南国医院筹备委员会,公推当时热心中医事业的湖南省参议会秘书长曹伯闻为筹委会主任,柳赠春、郭厚坤、郑守谦、易南坡、谭日强等为委员。由于原来沙河街56号院址被毁,且较偏僻,因此,院址改在市中心保节堂街张公祠重建。著名中医廖裕祥慷慨地将他在张公祠毗连的200平方米地产捐献给了医院。其重建基金,一是变卖沙河街原湘省国医院的地产,二是变卖了从政府善后救济处拨发的20吨救济物资,三是向中医药界以及其他各界人士募捐了一部分现款。时有住筹委会的老医师刘谷人,为其同乡刘谊之妻治愈了疑难病,刘谊即以长沙一处地产变卖1000余元,全部捐献给建医院作开办费用。经过多方努力,医院于1948年9月6日正式恢复开业,属当时的湖南省卫生处主管。
重新建立起来的湖南国医院,曹伯闻任院长,谭日强任医务主任。先后开放妇科、儿科、针灸科、喉科、眼科和伤科等诊疗业务。首先只开放门诊,次年开设病床20张,并增聘刘益生、吴幼仙为专职内科医师。这所医院是湖南中医医院史上最有影响的医院之一。既往湖南中医的行医方式,主要是坐堂(医生在药店悬挂招牌,坐店应诊)、医寓(医生在家悬壶应诊)、走方(医生持串铃,走村串户,穿街过巷,或摆摊设点,为人治病),直到晚清和民国时期,才逐步发展到开设诊所和医院。据《湖南省志·医药卫生志》载:“民国2年(1913年),湘乡肖伯章在长沙顺心桥创办翔仁医院,为湖南中医创办医院肇始。据统计,民国时期,湖南省先后创办国医院(社)约60余所。”其中规模较大,延续到今的主要是湘省国医院。
这所医院选在张公祠上重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张公祠(后改名仲景堂),是专为纪念我国东汉时期的长沙太守——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他在长沙任太守时,许多故事流传至今。例如,相传他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不顾忌封建时代官场的戒律,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坐在太守堂上、敞开衙门,不料理政务,专为平民百姓治病,活人甚众。他这一坐堂行医的义举,为后世许多医生仿效,并演变到药店挂牌应诊,称为“坐堂医师”,方便病人就医取药,逐渐形成中医的一种重要行医方式。
湖南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的历史功德,于乾隆八年(1743年)修建了张公祠。据《长沙县志·卷十四》记载,建祠的目的是:“祀汉太守张机,字仲景。汉时长沙大疫浒,治法杂出,作《伤寒论》、《金匮方》行世,全活无数。祭法曰:有功德于民者祀之,此之谓也。”嘉庆二年(1797年),因祠宇倾圮而重修,并委僧人看守,民国19年(1930年),长沙社团改进会在这里创办湖南儿童专科医院。后来,由于年久失修,祠宇渐至破旧不堪。1944年,日军侵占长沙,祠宇被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长沙市政府进行土地登记,长沙国医公会易南坡、柳赠春、廖裕祥、易景樵等同仁,及时据史实申请登记,得到了张公祠土地权状。1946年,由中医药界易南坡、易景樵、廖裕祥、谭日强等44人倡议,在张公祠原址修建了仲景堂。不久,又在此地重建了湖南省立中医院。解放后,因扩建医院,祠堂被拆除。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民间和史书一直流传,人们径直称张仲景为张长沙。现存文献记载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是北宋林亿校正的《伤寒论·序》。其中写道:“张仲景,甫阳人,名机,仲景其次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这一重要线索引自《名医录》。《名医录》原著已佚,据《唐书·艺文志·医书类》记载有“甘伯宗《名医录》七卷。”《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亦载《历代名医录》七卷,为“唐·甘伯宗撰”,由此可证明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在唐代以前就有记载。另外,1982年有关专家在河南南阳对医圣祠墓碑深入考证时,发现有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并刊有晋成帝年号“咸和五年”(330年)。再者,查《后汉书》和《三国志》虽没有张仲景传记,但从汉灵帝到献帝记载任长沙太守的有孙坚,苏代,张羡、张怿,韩云,寥立等人,其中张羡与张机的籍贯、活动地域和时间相同。对此,张羡很可能即是张机(仲景)。近人郭象升《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阐述精当。1981年1月7日《人民日报》文载:张仲景居长沙太守肯定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