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展历程(1951年—1965年)

发布日期:2016-07-30      

1951年3月至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处和湖南省中医公会,在这里举办了湖南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当时省会著名中医易南坡、郑守谦、王纾青、周执中、李聪甫、郑艺文、彭崇让、谭日强等担任教学工作,青年中医易希园、文健、陈养和等60多人,在这个班上学习。他们通过这个班的教学和学习,深明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率先参加到公立医院工作,或集体组织起来成立联合医院或诊所,为解放后省会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952年元月,湖南国医院由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属归湖南省卫生厅领导。同年9月,下放给长沙市卫生局主管,改名为长沙市立中医院,1954年复归卫生厅领导,旋又改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建国前,医院时荣时枯。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以后,真正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当年1月正式任命著名中医李聪甫为院长,派张狄任党代表兼副院长,固定正式工作人员23人,设内科、针灸科、调剂室、煎药房,开设病床20张。

1953年,病床增加到25张,工作人员增到31人。1954年起医院开始扩建。房屋面积由原有的1000多平方米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湖南省卫生厅以这所医院为基地,成立了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共办班10期,先后为全省各地培训提高大专学历的中青年中医师近500人。

1955年又修建病房楼1000多平方米。1956年增开痔瘘科、眼科,病床增至40张,并且扩建职工宿舍1000平方米。湖南省卫生厅以这所医院为基地,成立了湖南中医药研究所(即现在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1958年12月崔洪源任院长,医院又新建了科研楼和病房楼。全院建筑面积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新成立了中医伤科,当时全院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病床增加到150张,工作人员200人,设有内科、针灸科、妇科、中医伤科、放射科、中医外科和调剂室、煎药房等。此时,医院与省中医进修学校、省中医药研究所三位一体、三足鼎立,各显神通,从而成为全省中医药界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成为全省中医药的发祥地。那时诊务非常繁忙,卢松寿老医师一个人每天的门诊量高达180人次。一个从湖南中医进修学校刚毕业的青年医师,每天的门诊量也在100人次以上。在教学上,通过湖南中医进修学校连续办班,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科研也蒸蒸日上,药物研究室完成了我省中草药资源的调查和标本采绘,先后编辑出版了《湖南药物志》第一辑和第二辑;文献研究室组编出版了一批图书;临床研究室对10多种临床常见疾病和地方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疗效总结,取得了进展。

1959年,湖南省卫生厅在这里创办了湖南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为全省培养了第一批60多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增设了放射科和中医外科(痔瘘科并入中医外科),眼科因医师调出暂停办。1960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以湖南中医进修学校为基础,创办了湖南中医学院,并从这里迁出。

1961年,6月副院长古兰亭主持工作。1962年,医院增开了妇科,院名改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未变,仍是省卫生厅的直属单位。1963年7月,李维志任党总支书记。1964年6月,杨浩志任院长,11月,丁平任党总支书记。1965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迁出,医院更名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归属学院领导。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