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展历程(1966年—1986年)

发布日期:2016-07-30      

1966年,全院工作人员增加到200人。1970年,医院重新恢复眼科,由肖国士创建。1971年6月,肖九清任副院长,主持工作。1972年增设小儿科、理疗室、心电图室、急诊室和手术室,化验室开展了病理切片,放射科增添了一台500毫安X光机。1974年又增设超声波检查室。外科肛肠组被选为中南、西南协作组副组长单位。1975年1月,戴洵任副院长,主持工作,增开制剂室、动物实验室和西成药房。1977年10月戴洵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病床增至165张,增设耳鼻喉科,外科肛肠组被选为中南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结扎(套扎)专题组长单位。1978年,外科肛肠组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成绩显著,被授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先进科室。”

1979年1月,崇观玉任院长、党委书记。随着医院的规模发展,院级管理机构调整为护理部、门诊部、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医教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1980年,全院工作人员增至298人。1981年,为了加强门诊工作,安排名老中医上门诊一线,有效扩大了门诊业务,颇受到了群众欢迎。同年还增开了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及免疫检查三个新项目,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检查手段。

1982年8月,贺执茂任院长,肖九清任党委书记。1983年以来,医院实行了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科主任负责制,12月钟玉哉任党委书记。医疗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医院领导班子根据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原则进行了调整,贺执茂、吴银根、欧阳恒、黄佑初、刘继玉、刘安国等第一批中医院校毕业的年轻医务人员进入院级领导班子。同年又增开了家庭病床科、按摩科、诊断科(包括A超室、B超室、心电图室、M超室)、和药械科,全院病床发展到179张,工作人员增加到315人。

为缓解职工住房困难,1985年在河西桐梓坡购买了两栋五层楼的职工宿舍,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986年5月又在那里设立了一个综合门诊部,并设病床15张。为了加强临床教学,同年3月刘继玉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成立了内科、伤科、耳鼻喉科和针灸科等4个教研室。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