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小黄豆”,竟是隐秘的凶手

发布日期:2023-08-07      
   近日,患者黄某因痔疮来本院行手术治疗,林仁敬教授在术中麻醉下探查时发现,其直肠黏膜下长一黄豆大小“息肉”,触之质韧,表面光滑,淡黄色,呈半圆状隆起。
   林教授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初步判断为神经内分泌瘤,为进一步求证,将该“息肉”完整切下并送病检。随后病理结果提示:神经内分泌瘤 免疫组化示G1型。

   患者请教林教授:神经内分泌瘤到底是什么?它的分型及治疗又是如何呢?


   林教授解释道:神经内分泌瘤G1型属于分化良好神经内分泌瘤,该型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还是很不错的。
   神经内分泌瘤(NENs)听起来可能觉得非常陌生,但最著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他罹患的正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咱先来搞清楚什么是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瘤(NENs)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可发生于除头发、指甲的全身各处。且在近几年其发病率较其他肿瘤相比上升更快。
   其中消化系统NENs是神经内分泌瘤中最多见的发病部位,亚洲人最多见于直肠和胰腺。在消化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第5版(2019年)中更新了其分类标准,将NENs分为神经内分泌瘤(NET)G1、NET G2、NET G3、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越高,其恶性程度愈高,预后愈差。

   小“黄豆”对身体有何影响呢?
   神经内分泌瘤(NENs)分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F-NEN)和非功能性(NENs)。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F-NEN)约占NENs的20%,其好发于胰腺和小肠。可表现为低血糖、腹痛、腹泻、消化道溃疡等。
   非功能性NENs占大部分,患者可多年甚至终身无症状,大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或因为一些非特异性肿瘤相关临床症状或转移而被发现。因此常常被漏诊漏判。

   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它呢?
   NENs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其诊断的困难和复杂性。
   1、除了临床症状,还需包括特殊生物标志物:嗜铬粒蛋白A(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多肽等。
   新型标志物中的NETest用于神经内分泌瘤(NET)诊断的准确率为96%~98%,可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疗效,但目前尚未在国内推广应用。
   2、对于消化系统的NENs,内镜检查是重要手段。
   在内镜下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无蒂,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可见扩张毛细血管,部分较小难以与息肉相区别。
   其中直肠小于1 cm的神经内分泌瘤绝大多数是G1期。
   3、CT、核磁、超声,尤其是分子影像学诊断,在NENs的精准分期、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应用可提高疾病诊断的灵敏度。
   4、病理学检查仍是NENs诊断及分级的“金标准”
   病理分期分级及免疫组化对于后续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对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GEP-NENs)进行分类和分级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 年发布的标准,根据肿瘤分化情况将其分为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并将NET进一步分为G1、G2、G3三个等级。
   但目前对于G3型GEP-NENs,部分学者将其再次划分为分化好的G3(NET-G3)和分化差的G3(NEC-G3),并将后者划分到NEC范畴,所以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大不相同。

   打败“黄豆”的种子选手
   1、内镜治疗
   病变位置较局限,且无转移、直径小于1 cm、G1/G2、分化好的NET,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改良EMR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安全有效,且ESD可更完全切除肿瘤。
1~2 cm的NET因发生转移的概率较高,因此行内镜切除还是手术切除目前仍存在争议。
   2、外科治疗
   手术是国内外共识首推的GEP-NEN的治疗方式,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
   3、内科治疗
   包括生物治疗药物(SSAs)、靶向药物(依维莫司、舒尼替尼)、化疗药物、免疫治疗,前两者在NET G1/G2中的应用较为普遍。
   4、放疗
   5、其他治疗:中医治疗、姑息性治疗和心理治疗,该类适合分化较差神经内分泌瘤。

   如何将“黄豆”扼杀在摇篮里?
   大部分散发性NEN目前尚无预防,可通过常规体检,如胃肠镜检查及超声、CT等检查,可能发现早期患者,及时切除可预防其转移。
   遗传性NEN约占5%~10%NENs,目前尚无针对突变基因的药物预防,但可通过检测基因发现携带者,进行早期、定期筛查。

   “黄豆”的盛衰决定在你自己手里
   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生存期可达5-10年,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的生存期仅有12-19个月。
   研究报道直肠神经内分泌瘤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率为0%~4.2%,即使<1 cm的也有约2%~4.9%的转移率。因此术后复查超声肠镜,并及时追加补救性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切除,是至关重要的。
   密切定期复查还可检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转移灶的发现。

作者:林仁敬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