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脚气走开

发布日期:2018-07-27      

□文/皮肤一科 2016级硕士研究生 杨逸璇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全国上下正式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光。除了炎炎烈日、阵阵蝉鸣让我们心烦气躁外,来自脚底板的“骚动不安”也为脚气患者增添了重重烦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认识脚气,选择合适的“武器”,才能彻底战胜它,度过一个舒适美妙的夏天。

脚气,是足癣的俗称,也被称为“香港脚”。系真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夏秋多发,常表现为皮下水疱、趾间糜烂、渗流滋水及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根据其皮损特点,分为三种类型:水疱型、糜烂型和脱屑型。

①水疱型

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本型患者多因瘙痒难耐,将水疱抓破,导致水疱内液体渗出,此时,应先消肿去脓,再涂抹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软膏、盐酸阿莫罗芬乳膏等。

②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本型患者不可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③脱屑型

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本型患者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我院自制药柳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


反复顽固的脚气还可累及指甲、手掌等其他部位,必要时可选择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全身抗真菌药物,但该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

了解了各个类型脚气的皮损特点和常见治疗方法后,还有一些“助攻”小贴士,能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增添胜算。

泡脚先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脚气,在涂抹药膏前,用温水泡脚,都有利于软化角质,促进药物吸收。如果再搭配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进行泡洗,则效果更加明显。如:花椒、苦参、蛇床子等。但泡洗后一定要注意晾干,或用特定的毛巾擦干,再进行涂抹药物。

规范用药

很多患者对本病的重视度不够,常自行购药涂抹,易导致激素及抗生素的滥用,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病情反复多变,难以控制。建议大家在发现脚气的初期,即至正规医院就诊,行真菌镜检确诊后,遵医嘱购买使用药物。

足疗程,大范围

脚气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当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最好进行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而且,抹药范围一定要超过皮损范围,如果只是涂抹皮损处,难以将真菌感染控制,易导致病情反复。

避免搔抓

脚气患者常感到瘙痒难耐,会不自觉进行搔抓,这样容易引起患病处的继发性损害,同时,会加速真菌的传播,甚至累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加重病情。因此,患者需要及时涂抹适当的药物进行止痒,既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又可以防止真菌继续蔓延。

注意卫生

除了规范用药治疗外,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足部的卫生和护理。脚汗多的人一定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穿透气的鞋袜,鞋袜要经常烫洗晾晒,鞋柜要定期通风消毒。

防止误伤

脚气易传染,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一定要记得洗脚盆、擦脚毛巾、拖鞋等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