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久蹲或者久卧后突然站起来,一阵眩晕感袭来,眼前发黑,甚至感觉站不稳要跌倒,可休息几分钟后,身体又恢复了正常。这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体位性低血压”的问题,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然而,低血压虽然不常被提及,但同样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体位性低血压就是其中之一。
体位性低血压,也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比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低血压。一般来说,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就可被认定为体位性低血压。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变为直立体位时血压偏低,同时可能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和儿童中较为常见。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约为15%,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0% - 50%。此外,体位性低血压还容易在晨起或进餐后出现,并且在这些情况下,发生跌倒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一定要格外注意。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呢?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
起床“三部曲”,轻松应对低血压
起床时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三部曲”口诀,让你平稳开启新的一天:
第一个“30秒”——清醒片刻:当你清醒后准备起床时,先不要着急,在床上平躺30秒,让身体适应从睡眠到清醒的状态。
第二个“30秒”——缓慢坐起:确认自己完全清醒后,再慢慢坐起来,坐在床边30秒,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
第三个“30秒”——双脚着地:坐稳之后,再站起来,站立30秒,等身体站稳、适应直立姿势后,再开始行走。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避免突然起身:起身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先活动一下双腿,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然后再慢慢站起。特别是在长时间蹲着或躺着后,突然起身极易导致血压骤降,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另外,也要避免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这对维持正常血压至关重要。当水分不足时,血液会变得浓稠,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适当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血管弹性,提高身体对血压变化的调节能力。像散步、游泳、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合理饮食:可以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尤其是在体位改变前后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切勿随意自行调节药物剂量,以免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