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您了解了吗?

发布日期:2018-07-19      

□文/心血管科  陈海洲

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今年三伏天共40天,其中717初伏727中伏816末伏826出伏
初伏:2018717日至2018726
中伏:2018727日至2018815
末伏:2018816日至2018825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源自于清朝。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固元气、消阴翳、治未病、起沉疴的效果。

冬病夏治为何选择“三伏贴”?

在“三伏天”的炎热季节,施行“三伏贴”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起到“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效果,即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三伏贴敷疗法3年为一个疗程,疗程与疗效成正比;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治疗方法: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成人810小时,小儿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定疗程: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因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而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少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响治疗效果。忌空调:进入空调房后,皮肤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吃清淡: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不宜过食肥甘厚味。绿豆、莲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较适宜。

禁忌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局部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均为正常反应。
   (3)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4)为了保证疗效,而又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有严重水泡时,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5)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6)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7)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8)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9)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10)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11)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
   (12)其他谨遵医嘱。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