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发布日期:2023-08-11      
   说起阿司匹林,大家对它应该都不陌生。作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已经问世一百余年,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的抗栓药物。
   如何选择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作用不尽相同,适应症也不同。小剂量(75~325mg/d)的阿司匹林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一般成人剂量每次300~600mg, 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感冒发热、痛经等;而阿司匹林用于抗炎抗风湿作用时,需要使用大剂量,成人每天剂量控制在3~5g,分4次服用。目前,临床上主要将阿司匹林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最佳。 
   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有何区别?
   阿司匹林问世一百余年来,一共产生了多种剂型,包括非肠溶剂型(平片、泡腾片)、肠溶剂型、肠溶缓释剂型。非肠溶剂型(平片或者泡腾片):在胃内即溶解,吸收快,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适用于急性期首剂负荷,或者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短期使用。肠溶剂型或肠溶缓释剂型:由于有抗酸包衣,阻止了阿司匹林在胃内释放,可降低对胃直接刺激作用,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但起效相对缓慢。目前用于抗栓的阿司匹林绝大多数都是肠溶片。
   最佳服用时间是什么时候?
   餐前吃还是餐后吃,主要取决于哪种服法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小。胃肠道反应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用于抗栓的阿司匹林基本都是肠溶片,肠溶片外面有一层包膜,耐酸不耐碱,能让药物在胃里不化,到肠道里再化掉,然后吸收,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直接刺激作用。餐前服用,由于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肠溶衣不易溶解且胃排空速度快,可缩短胃内停留时间,从而可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反之,如果在饭后服用的话,进食后食物会稀释胃酸,导致胃内pH升高,更接近于碱性环境,从而使药物在胃内加快分解。而且如果饭后服用的话,药物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延长胃内停留时间,从而也会使药物在胃内分解释放过多。所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最好是餐前服用,建议在服药一个小时后再进食。至于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对此目前没有定论,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服药习惯进行选择。总而言之,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关键在于长期坚持、规律服用,宜餐前服用,同时切记不能掰开吃,不能鼻饲,否则不仅降低疗效,还会增加胃肠道的副作用。
   偶尔忘记服用怎么办?
   单次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足以抑制体内现存血小板活性,同时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因此,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最多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然而,若连续漏服将会导致血栓风险增加。所以,偶尔忘记服用一次阿司匹林不会影响其疗效,尽量在下一次服药时间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即可,而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哪些药物可增加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损伤和出血,增加阿司匹林胃肠黏膜损伤和出血风险的药物,主要包括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其他抗栓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NSAIDs和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时上消化道的不良事件(包括消化不良、溃疡、胃出血或穿孔)发生风险增加2~4倍。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合用可使出血,包括颅内和颅外出血,尤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服用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的症状如胃痛、恶心呕吐、牙龈出血、黑便、皮肤大片瘀斑等,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长期服药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若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ˆ9/L停用阿司匹林;当患者需要行外科手术时,应至少停用阿司匹林7天;注意药物潮解后不宜服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目前,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服用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药效,也是防止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期的阿司匹林使用规范,您领取了吗?
                              作者:伍瑶 贵鹏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