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守护我们的心脏

发布日期:2023-10-16      作者:伍瑶       编辑:宣传统战部

为了促进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高人们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重视,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起设立了“世界心脏日”,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为“相知用心(USE HEART,KNOW HEART)”。

前不久,“防猝死套餐”在年轻人中走红,一度冲上热搜第一,其套餐包括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但实际上这份“防猝死套餐”管用吗?保健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命名为“防猝死套餐”,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另外,服用过量的保健品,还会对心脏、肝脏、肾脏等产生损伤,可以说,这个配方是“虚假的防猝死套餐”。如何正确认识心脏健康,如何保护心脏,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问题。

常见的心脏病有哪几种呢?

冠心病 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供氧的最重要血管,它受到动脉硬化的影响而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后,可能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严重者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性心脏病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心脏的左心室泵血阻力上升,左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最终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先天性心脏病 指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期属正常)的一大类疾病。我国的发病率在0.7%~0.8%。

瓣膜性心脏病 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前者指先天发育异常,后者指其他各种病变(风湿性、退行性、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心脏瓣膜及其附属机构发生结构或功能上异常。

心肌病 该病是由不同病因(遗传性病因较多见)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

心肌炎 包括病毒、细菌或理化因素导致的心肌炎症。本病多有自限性,少数呈爆发性导致急性泵衰竭或猝死。

肺源性心脏病 该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心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而来的。

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脏疾病?

1、合理膳食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限制钠盐的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控制体重

肥胖者患心脏疾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体重减轻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均有益。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 BMI:18.5~24kg/m2,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

3、戒烟限酒

吸烟者患心脏疾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每日吸烟的支数越大,患病率越高。被动吸烟也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不推荐饮酒。对于有饮酒史的人,如对酒精无禁忌,建议女性每天饮用酒精不超过 15 g(相当于50度白酒30 ml),男性每天不超过25 g(相当于50度白酒50 ml)。

4、适量运动

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但注意体育锻炼要以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循序渐进,重在坚持。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精神压力大、焦虑、过度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疾病。要采取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6、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不要熬夜,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

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要提高警惕?

有的年轻人认为心脏病是老年疾病,对于自身出现的一些症状不予重视而错过最佳的诊疗时间。研究发现,90%以上的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前数周就有异常症状,下面介绍一些心脏病常见的典型症状:

胸闷或胸痛 胸闷及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和典型的症状,患者常会感觉胸口产生憋闷压榨感、或出现疼痛症状。但是,心绞痛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误诊为胃痛烧心,有时疼痛还可能发生于颈部、下巴、肩臂或背部上方,易误诊为牙痛或肌肉拉伤等。

呼吸困难 患者会感觉呼吸困难,并表现为呼吸次数增多、呼吸节律增快、呼吸幅度增大。

下肢浮肿 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体循环瘀血从而发生身体浮肿,以下肢水肿为主。

心跳节奏紊乱 心动过速或过缓、或节律不齐所出现的心悸等不适,严重时甚至诱发脑卒中等不良后果。

嘴唇青紫 出现嘴唇青紫可能存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心脏病问题。

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脏,让我们爱护它,养成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爱心”人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