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各种新鲜的春菜纷纷上市,尤其是春笋,其以鲜嫩的口感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然而,春笋虽鲜,却暗藏危机。近日,就有多人因贪吃春笋而呕血晕厥,今天,我们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为你解读春季饮食的中医三原则,帮助你在品味春鲜的同时,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
一、春笋——药食同源的双刃剑
春笋作为春季的时令蔬菜,不仅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笋味甘微寒,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春笋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热痰,缓解因热痰引起的咳嗽、胸闷等症状;同时它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有助于缓解水肿、腹胀等问题。此外,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缓解便秘。此外,春笋还能“消食胀”,适合因饮食积滞导致的胃部不适。
然而,春笋也具有“双刃剑”的特性,既有诸多益处,也有潜在的弊端。春季肝气旺盛,春笋作为发物,过量食用容易引动肝火上炎,导致鼻衄、目赤等症状。同时因其性寒,滑利大肠,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它还含有较多草酸,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从而加重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病情。
食用小tips:
1.适量食用:春笋虽好,但不宜过量,每次食用量不要超过200克。
2.搭配温性食材:在烹饪时,可加入生姜、麻油等温性食材,以缓解春笋的寒性。
3.配伍禁忌:❌竹笋+羊肉(助热生痰) ❌竹笋+豆腐(加重结石风险)
4.慎食人群:对于脾胃虚寒、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泌尿系统结石、肝硬化患者的人群,应尽量少吃或避免食用春笋。
5.烹饪方法:烹饪前对春笋进行焯水处理,以去除部分草酸;春笋应充分煮熟,以降低对肠胃的刺激。

二、春季饮食的「中医三原则」
1.省酸增甘,护肝健脾
《千金方》中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旺盛。根据中医理论,肝属木、味属“酸”,脾属土、味归“甘”,若过食酸味食物,容易导致肝气过旺,进而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而适量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则能补益脾气,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达到调和肝脾的目的。因此春季饮食的原则之一是适当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以养护脾气。

既然甘味食物可健脾,那么有哪些甘味食物我们可以在春季试试呢?
1.红枣
-中医功效:红枣性甘温,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尤其适合春天养肝健脾。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对肠道保健也有益处。
-食用方法:红枣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到粥、汤中。例如,可以与桂圆、枸杞一起煮成红枣桂圆汤,既能滋补身体,又能增强免疫力。

2.蜂蜜(图片)
-中医功效:蜂蜜含有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能量。同时,蜂蜜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缓解过敏引发的咳嗽、鼻塞等症状。
-食用方法:早晨空腹用温水冲服蜂蜜,既能润肠通便,还能为一天的工作提供能量。也可以将蜂蜜加入柠檬水、花茶中,饮用时清爽可口。

2.疏泄适度,防「火郁发之」
中医认为,春季属木,对应五脏之肝,主升发。肝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气机,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呼应。若肝气疏泄不及,如情志抑郁、熬夜伤肝,则气机壅滞,郁而化火;若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火势燎原。且春季多风,风为阳邪,易与体内郁热相合,可扰动气血,使原本冬季潜藏的虚火被激发上炎。故春季养生第二原则为疏泄适度,防火郁发之。若过量食用春笋等发物,引动了肝火,则需搭配清热滋阴的食材,以平衡体内的阴阳。
以下菜品既能清热滋阴,又能缓解肝火上炎或肝气郁结带来的不适,适合春季食用:
1.荠菜豆腐羹
-食材:荠菜200克、嫩豆腐1块、香菇3朵、高汤500毫升、淀粉、盐适量。
-做法:
荠菜焯水切碎,豆腐切丁,香菇切片;高汤煮沸后加入香菇、豆腐煮5分钟;放入荠菜,勾芡后加盐调味。
-功效:荠菜清肝解毒,豆腐补充植物蛋白,适合春季易上火者。

2.菠菜枸杞猪肝汤
-食材:菠菜150克、猪肝100克、枸杞10克、姜片、料酒、淀粉、盐。
-做法:
猪肝切片,用清水浸泡10分钟去血水,加料酒、淀粉、姜片腌制;菠菜焯水去草酸,切段备用;锅中加水烧开,放入猪肝煮至变色,加入菠菜、枸杞煮2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猪肝补血,枸杞明目,菠菜清肝,适合晚餐食用。(图片)

3.韭菜炒豆腐皮
-食材:韭菜200克、豆腐皮2张、干红辣椒2个、生抽、盐、蒜末。
-做法:
韭菜切段,豆腐皮温水泡软后切条;热锅爆香蒜末和干红辣椒,下豆腐皮翻炒,加少许生抽调味;加入韭菜快炒1分钟,加盐出锅。
-功效:韭菜疏肝理气,豆腐皮高蛋白低脂,清爽不油腻。
3.因地择食,祛湿防风
春季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中医认为,春季养生应顺应自然,调和身心,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南方和北方因气候有所差异,春季养生方法也有所不同,因地择食、祛湿防风也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南方春季气候湿润多雨,湿气较重,容易导致人体出现湿邪内蕴的情况,如身体困重、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苔厚腻等。因此,南方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祛湿。以下是一些减轻湿气的方法:
1.饮食祛湿
-谷物类:薏米(炒制后更温和)、赤小豆、茯苓、山药、芡实、糙米。
-蔬菜类:冬瓜、南瓜、玉米须、白萝卜、芹菜、苦瓜。
-减少生冷食物(如冰饮、生鱼片、寒性水果)和油腻、甜食(如油炸食品、蛋糕、奶茶),以免阻碍脾胃运化。
-其他:生姜(温中散寒)、陈皮(理气化痰)、红豆薏米水(湿热体质适用)、荷叶茶。
2.中医理疗方法
-艾灸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温阳化湿(适合寒湿体质)。
-在背部膀胱经拔罐或刮痧,帮助排出湿气。
3.适当运动
-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促进排汗和气血循环。
-瑜伽或拉伸可疏通经络,改善湿气淤积。

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容易导致人体出现风燥伤津的情况,如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咳嗽等。因此,北方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防风润燥。以下是一些滋阴润燥的方法:
1.饮食润燥
-水果类:梨(生津润肺)、甘蔗(清热生津)、枇杷(润肺止咳)、柚子(化痰润燥)、石榴(收敛津液)。
-蔬菜类:银耳(滋阴养胃)、百合(清心安神)、莲藕(凉血润燥)、山药(补脾益肺)、白萝卜(顺气化痰)。
-其他:蜂蜜(润肠通便)、芝麻(养血润燥)、杏仁(润肺止咳)、豆浆(滋阴润燥)。
2.生活习惯
-皮肤润燥: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7℃左右),避免过度搓洗,沐浴后及时涂抹润肤乳(如含橄榄油、甘油成分)。
-面部干燥者可用芦荟胶、玫瑰纯露湿敷。
-眼干者用菊花、枸杞泡茶熏蒸双眼,或滴人工泪液。
-喉咙干痒含服蜂蜜喉糖,或用胖大海、麦冬泡水代茶。
3.运动与导引
-选择太极、瑜伽、慢跑等温和运动,避免大汗耗津。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淡盐水或蜂蜜水)。
-“呬”字诀(六字诀之一):口吐“呬(sī)”音,配合缓慢呼气,清肺润燥。
-叩齿咽津:晨起叩齿36次,待唾液满口后分三次咽下,滋养脏腑。
三、春季养生「四要四不要」
【四要】
1.要分段尝鲜:新上市野菜首日试吃≤50克
2.要寒热平衡:食寒性春菜(如蕨菜)配姜蒜
3.要细嚼慢咽:粗纤维食物咀嚼≥20次/口
4.要观察舌象:舌苔厚腻时暂停发物摄入
【四不要】
1.不要盲目"以形补形":春笋形似指节≠通利关节
2.不要迷信"排毒"功效:连续3日野菜饮食可能诱发光敏性皮炎
3.不要忽视烹饪方式:香椿需焯烫去亚硝酸盐,蕨菜需碱水处理原蕨苷
4.不要混淆药食界限:蒲公英/鱼腥草等每日食用量≤30克鲜品
结语:春味入馔,养生有道
春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时节,但如何在享受春鲜的同时避免“春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中医的智慧提醒我们,饮食要注意疏泄适度,养生不能盲目。让我们一起在春天的气息中,品味生活的美好,感受中医养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