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丁维
谷雨过后,湖南的气温不断升高,连续下雨导致空气湿度大,气候逐渐从“寒湿”过度成“湿热”。我们能发现身边这两种人特别多:一是“春困”之人,总感觉嗜睡、疲乏无力、头晕头重、无心工作等表现;二是“感冒”之人,稍有不注意便容易感冒,鼻塞流涕、咽喉不适。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易损伤脾胃,湿困于脾,因此人体产生的一系列不舒服的表现主要是与“湿”和“热”有关。当身体湿大于热时,症状表现以“湿”为主,如头重身困、四肢酸、精神疲惫、大便黏滞。而热大于湿,身体即表现以“热”为主,如舌苔厚腻、大便干、口渴不欲饮或欲饮热水。
中医认为“湿”主要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是居住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所致,有些人会出现头部困重、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多是因湿邪侵袭身体。内湿则多由饮食起居引起,例如喜欢喝酒、喜吃煎炸食物或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内湿多见于现在的亚健康状态者,这类人常常饮食无规律、缺少运动、熬夜、压力过大等,造成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失调,症状可见精神状态差、皮肤起疹、易疲劳、困倦、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等。
人们常会关心怎样祛湿才有效呢?中医上祛湿主要有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3种方法,但要治本就是要健脾,易惹湿热上身的人往往有脾虚的问题,因此祛湿清热后要健脾来善后,祛湿根本方式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少食生冷,另外多亲近大自然,适当做一些散步、快步走、太极拳、八锻锦、慢跑等舒缓的项目,配以食疗方如淮山莲子汤、白扁豆眉豆汤、薏米红豆芡实粥,推荐揉按、艾灸穴位:大椎、膻中、涌泉、命门、神阙、阴陵泉等,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理仍感觉效果改善不明显,建议医院就诊,选择服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