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扭伤,或者打针导致的皮下血肿,面对皮下血肿,冷敷还是热敷?我们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呢?
一、冷敷
冷敷是通过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皮肤达到局部和全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冷作用于机体后,能刺激体内的温度感受器,使血流量减少,血液流动减慢,血管收缩,细胞代谢和耗氧量减少,达到消炎、止血、止痛和降温的目的。出现皮下血肿后,应立即给予冷敷,24~48小时内禁止热敷,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
冷敷的具体方法:将小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1~3分钟更换一次,持续15~20分钟,一日2~3次为宜,也可以用冰袋裹在毛巾敷于局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二、热敷
热敷指的是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全身或局部,达到止痛、消炎、保暖和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的方法,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类。干热敷大多使用热水袋,由于热水袋有一定的重量,会对血管产生压迫,所以血透患者有动静脉内瘘者不建议使用此方法。一般在血肿形成后48小时内不要热敷。
湿热敷的具体方法:将小毛巾放在50~60℃的热水中浸湿拧干,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然后盖上干毛巾或棉垫保持热度。湿毛巾以不滴水为宜,使用之前可以用手腕部试温,以免水温过高烫伤皮肤,3~5分钟更换一次,连续热敷15~20分钟,一天可敷3~4次。在湿热敷期间严密观察血肿情况,若发现血肿增大应立即停止热敷,局部压迫血肿,并改用冷敷,直到渗血停止。如果渗血未停时采用热敷,这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出血增多,血肿加剧。此外,由于热敷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新陈代谢、减轻深部组织充血肿胀、加快炎症消退、加速血肿吸收、保暖等作用,所以湿热敷也常用于内瘘日常护理。
综上所述,皮下血肿形成后,只有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才能让血肿尽早消除,而不产生更大影响。
作者:李阳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