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钟声再度响起,不少同学仿佛被施了“魔法”,突然间情绪低落。开学后的心情像坐上了过山车,跌宕起伏,连上课时都变成了“走神大师”,注意力玩起了捉迷藏,死活不肯现身。
嘿!这背后的捣蛋鬼,可能就是“开学综合征”!
一、“开学综合征”是什么?
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学生(以中小学生为主)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征”。
心理医生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并会持续一段时间。“开学综合征”的出现,折射出我国教育现存在的问题,它是学生的“开学综合征”,也是我国的“教育综合征”,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学综合征”存在的客观性及危害性,积极加以防治,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成长。
二、“开学综合征”的病因
“开学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大多与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相关,累及到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衡。
1、心主神明: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不宁,可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等。
3、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湿。脾运化失常,导致食欲不振、体力下降等。
三、中医妙招巧解“开学综合征”
1、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孩子背负了太大压力,没有得到疏解、鼓励,导致肝气不疏,则可能出现情志抑郁、焦虑,或烦躁易怒、胸闷太息,甚至失眠、焦虑等症状。因此,家长要尝试去读懂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注意开解、鼓励,带领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建议课余时间适当参加慢跑、羽毛球等运动,或练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疏散郁结,保持心情愉悦。
2、合理饮食,调理脾胃
九月正处在夏秋交替之间,气温开始降低,早晚温差大,但暑湿之气仍在徘徊缠绵,要预防湿热之邪耗伤脾气。故饮食上不可贪凉饮冷,也不可太过油腻、辛热,要以性味平和、甘缓的食物养护脾胃。
同时,在这个时节,还要预防秋燥伤肺。《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建议以滋阴润燥的食物收敛呵护肺气,如百合、银耳、莲藕、蜂蜜、芝麻、核桃、梨、柠檬、葡萄、酸枣等。
3、早睡早起,收敛阳气
处暑节气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此时节需尽量避免熬夜,争取晚上9点到11点入睡。因为睡眠为阳气收敛的过程,长时间熬夜不利于阳气收敛。因此,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需要督促孩子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4、中医外治
对于症状较重的儿童,可以考虑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调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脏腑功能、安神定志。
中医调理开学综合征的方法注重身心整体的调理,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改善身体状况,以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具体调理方法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由专业中医医师进行个性化指导。